記者日前獲悉,根據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最終核定的數據,甘南藏族自治州共有各類不可移動文物點499處。至此,甘南藏族自治州文物家底已經摸清。
甘南州文物局介紹,除了499處不可移動文物點外,甘南藏區還有館藏文物5737件,其中一級文物50件,二級文物147件。
甘南州文化出版和體育局局長全永康說,在甘肅省,甘南藏區與其他地區相比,在文物數量上沒有比較優勢,但是甘南文物資源卻具有明顯的民族個性特征和獨特優勢。
記者了解,甘南藏區不可移動文物中,民族個性特征最明顯的是宗教建筑。據統計,甘南藏區現有各類宗教寺院300多座,其中大、中型寺院有47座,這些寺院大多數始建于元、明、清時期,生動形象地再現了中國藏傳佛教的發展歷史和演變過程,最負盛名的有拉卜楞寺、郎木寺等。
甘南藏區還有60處史前文化遺址,且保存完好。目前,甘南境內發現較早的古遺址有仰韶文化——廟底溝二期、馬家窯文化、齊家文化、寺洼文化等,其年代從距今8000年一直延續到距今3000多年前,構成了甘南漫長的發展歷程。
另外,甘南藏區還有明代的邊墻及古城址、堡子、闇門和近現代革命舊址以及戰斗遺址等。
甘南藏區在歷史發展中就具有多元性的特征。從秦、漢時期的氐、羌,到魏晉時的鮮卑、吐谷渾,隋唐時期的吐蕃等民族,都在這里建立過大小不等、時間長短不一的地方政權,延及元、明、清三代。甘南也是絲綢之路南線重要的一條通道,漢代稱之為“羌中道”,魏晉時期稱之為“吐谷渾道”,隋唐時期稱之為“唐蕃古道”。璀璨的歷史造就了甘南藏區深厚的文化底蘊。(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