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門址門道內發掘出上、下兩層地面,上層地面及其上層堆積內出土的遺物較為豐富,可見主要陶器有細繩紋高領鬲、方格紋單把鬲、花邊鬲和寬流鬶、籃紋折肩罐等;下層地面上多見一些繩紋和籃紋陶片,數量略少,陶器主要為鬲和罐兩類。上、下兩層出土陶器在器形、器類和紋飾方面具有較為明顯的差異,分別為我國北方地區常見的夏時期和龍山晚期遺存。因此,石峁東門址乃至石峁石城的年代當在龍山晚期至夏代早期階段。
進入門道后,南墩臺西北角接縫繼續修筑石墻,向西砌筑18米后北折32米,形成門址內側的曲尺形“甕城”結構。石墻墻體寬約2.5米,保存最好處高出龍山晚期地面4米余。這段墻體在門道內側增修了一道寬約1.2米的石墻,兩墻緊貼并行。結合門道內地層關系,這道增修的石墻修建于晚期地面之上,當屬于夏時期修補遺跡。在此段石墻墻根底部的地面上,發現了成層、成片分布的壁畫殘塊100余塊,部分壁畫還附著在晚期石墻的墻面上。這些壁畫以白灰面為底,以紅、黃、黑、橙等顏色繪出幾何形圖案,最大的一塊約30厘米見方。
除外城東門的發掘外,本年度還試掘了內城的幾處地點,出土了一些龍山中期至夏時期的典型陶器。后陽灣地點發現有房址、窯址、甕棺葬、石棺墓等遺跡,其中甕棺葬出土的陶鬲可見寬弧襠、瘤襠和尖角襠的演進關系。呼家洼地點發掘的一座房址內,修復了方格紋單把鬲、繩紋斂口斝、繩紋斂口甗和籃紋大口尊組合,與朱開溝遺址夏階段器物組合特征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