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商洛旅游以“秦嶺最美是商洛”為主打品牌,唱響大江南北,引起社會廣泛關注。中國旅游報記者為此進行深入采訪,并于12月29日在中國旅游報頭版頭條刊發了《商洛旅游綠色突圍》重點報道,本網特予以轉載。
2010年1月1日起,紀錄片《大秦嶺》連續8天在中央電視臺黃金時段熱播,千峰競秀、萬水環繞的大秦嶺映入億萬國人的視野,也讓秦嶺所在的陜西省6市44縣的旅游發展意識得到巨大提升。
處于“秦嶺龍首”的陜西省商洛市搶占先機,以一種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依托大秦嶺的青山綠水,實施綠色突圍、旅游興市的旅游發展戰略,僅用不到一年的時間就織就了一幅美麗的旅游畫卷,隨之而來的旅游效益有力地促進了城市發展的轉型與升級。
亮劍:秦嶺最美是商洛
商洛位于我國中部,全市6縣1區243萬人口生活在1.93萬平方公里的山地中,這里雖距離千年古都西安僅有一百多公里,但由于千百年來被秦嶺山脈隔阻于深山之中,嚴重束縛了城市的經濟發展和現代化進程。
近幾年情況有了可喜的變化,隨著穿越商洛的陜滬、福銀、包茂三條高速公路相繼貫通,商洛開放發展的速度也進入了“高速”檔位。滿目蒼翠的綠色山峰和透著靈氣的江河成了商洛發展旅游的資源寶庫。
2009年6月,國家啟動實施《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商洛被納入其中,這讓長期以來相對封閉的商洛融入到國家發展戰略中。面對歷史機遇,商洛重新審視了城市的產業定位和可持續發展問題,確定了“生態立市、產業興市、工業強市”的發展戰略,重點發展現代材料、生態旅游、現代中藥、綠色食品、勞務輸出五大產業。而推動這一發展戰略快速進步的重要支點,就是有著巨大關聯帶動作用、被人們譽為“一業興、百業旺;一業強、萬民富”的現代旅游業。
今年4月,商洛市委書記魏增軍和市長楊冠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曾這樣分析:在秦嶺地區的6個城市中,商洛的生態旅游資源占有絕對優勢,一是山水資源十分豐富,蟒嶺、流嶺、鶻嶺、新開嶺、隕嶺五大山脈與丹江、金錢河、洛河、乾佑河、旬河五大河流構成了商洛優美的自然風景骨架,形成了金絲峽、木王、牛背梁、天竺山四大國家森林公園以及仙娥湖、華山南區、柞水溶洞、丹江漂流等眾多品質優良的自然景觀;二是人文歷史厚重,在古城西安1000多年的建都史上,商洛一直是古長安通往東南沿海的交通要道,所留下的歷史遺跡類旅游資源多達258處,數量占秦嶺地區的30.9%;三是區位優勢,商洛近鄰西安,且與河南、湖北接壤,地處秦豫鄂三省交界的黃金三角地帶,是大秦嶺的東南門戶和綠色明珠;四是交通便利,陜滬、福銀、包茂三條高速公路通車后,使商洛進入了西安國際化大都市的一小時經濟圈和大關中旅游區,正在建設的西商二線以及待建的榆商高速、山陽至柞水高速在“十二五”期間也將相繼通車,商洛將以便捷的交通成為西安第二生活區;五是文化特色鮮明,商山洛水自古就是歷代文化名人青睞的地方,歷代贊美商洛山水的詩詞不勝枚舉,當代文壇更有以賈平凹為代表的商洛作家群,影響波及海內外。商洛發展旅游的條件得天獨厚,前景廣闊。
天時、地利、人和讓商洛具備了搶占2010年旅游大潮先機的各種有利條件。于是,商洛城市旅游形象口號——“秦嶺最美是商洛”經過精心策劃脫穎而出,通過上百家報刊電視、數百個戶外廣告、上千家網絡媒體的聯合互動以及上百萬條手機短信,傳向海內外,傳遍大江南北。商洛旅游由此插上了騰飛的翅膀,不但為城市帶來了滾滾的客流和收入,也讓長期禁錮在群山中的這座相對欠發達的城市,從此有了一張走向世界的金字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