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日報訊金絲(胡金鑫 周銀祥 周程)峽是集國家森林公園、國家水利風景區、國家地質公園、生態中國貢獻單位、陜西省生態文明教育基地等桂冠于一身的旅游區,在十多年的開發建設中,始終把“原生態“貫穿于景區規劃、建設、管理的全過程,譜寫了金絲峽生態文化建設的主旋律,推動了生態文明發展,為金絲峽旅游產業化奠定了基石。
生態旅游景區,必須實施生態化建設。金絲峽在開發建設中始終按照保護優先,適度開發,尊重自然,永續利用的原理,景區旅游步道、服務設施、交通基礎設施都必須使用石材等生態材料,實施綠色、環保、低碳建設,采取適度建設強度、適度規模將各項建設融入自然環境。組織“騾馬幫”“背籠幫”“扁擔幫”,用血肉之軀,硬是將5000多萬噸施工原材料運到景區建設工地,確保了景區生態系統的完整性。道路兩旁臨水的地方留出入口,方便游人親水戲水,有景的地方,開辟環形線路,形成迂回,避免走回頭路。亭臺樓榭、觀景平臺、安全護欄、標志標識、景觀橋、吊橋、獨木橋等設施全部進行仿生態建設,充分體現原始生態性和藝術觀賞性,促進了旅游開發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
生態化管理,助推景區可持續發展。為了讓景區實現可持續發展,讓員工、村民、游客自覺進行環境保護,通過對景區管理人員和從業人員進行環保教育、制定嚴格環保規定等措施,不斷強化自身管理隊伍的生態環保意識。在前后山門設立環保宣傳室,配備2名講解員為游客進行環保知識宣傳,使游客自覺成為環境的保護者和管理者,目前已累計開展活動2322次,受眾達169萬人次。先后投資1000多萬元,建成污水處理站、垃圾處理廠和14座微生物環保廁所,在景區道路兩旁安裝太陽能路燈,為農家樂修建沼氣池,利用沼氣池做飯、取暖,盡可能減少景區內的人為排放。與景區店鋪經營者簽訂“門前五包責任書”,即包衛生、包綠化、包秩序、包設施、包治安,落實責任制,加強了對商戶的有效管理,在景區內禁售和停用塑料制品,嚴禁使用一次性生活消費品,限制銷售碗面、塑料包裝袋等污染商品,嚴格控制壓縮污染源,確保生態環境不受污染。同時,在游客中開展拾垃圾有獎活動和“保護環境、從我做起”簽名活動,使景區的生態環保主張轉變成游客的自覺行動,進一步豐富了生態旅游內涵。
造林綠化行動,促進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為了給廣大游客創造優美舒適的旅游環境,促進景區開發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從金絲峽高速出口開始,景區對18公里旅游專線,13公里旅游環線進行全面改造修復。先后投資800萬元,對金絲峽景區周圍山地次生林進行改造,栽植柿樹、側柏、爬山虎等400多畝,建成了景觀林帶。治理河道,綠化、美化沿線河堤,修建河堤10多處、上千米,栽植竹子200余畝、垂柳5萬余株,撒播花籽450公斤,栽植石楠、紅葉李、黃楊球、月季等高規格樹木花草5萬多棵。景區自籌1000余萬元,對栗園門服務區進行生態提升改造,其中栗園寨服務區新增綠化面積3000余平方米,栽植黃楊、紅葉石楠、香樟樹、白玉蘭、石楠球、紅花繼木、香樟樹、七葉樹等珍稀常綠和彩葉景觀樹種,新建了有珙桐、水杉、銀杏等33種國家級保護樹種的珍稀樹木園。建立了30多畝的山地牡丹園,五一之后,牡丹盛開,游人嘆為觀止。在游人必經之路的白龍峽步道兩旁,栽植百萬株秦嶺蕙蘭,供游客觀賞,成為秦嶺第一蘭花谷。先后投資500萬元,在景區內道路兩旁栽植竹子、金葉女貞、鳶尾花、蘭花、麥冬、香樟、紅楓、柳樹、七葉樹等植物,實現景區四季長青,三季有花。同時,對景區內瀑布、溪流、河道、湖泊進行了徹底清理,并引進多種國家珍稀樹種,掛牌介紹,讓游客在旅游中獲得更多的樹木生態科學知識。目前,景區內林地覆蓋面積3562公頃,林地覆蓋率達89%,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昆蟲、鳥類等動物種群數量增加,游客隨處可見。生態環境建設,維護了生態平衡,保障了生態安全。通過生態基礎設施建設、生態保護、生態知識展示、游客參與環�;顒拥�,全面推動生態文明建設,讓游人共同參與互動,成果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