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善廣表示,近地軌道飛行試驗表明,長期飛行對人的心血管系統、骨骼肌肉系統都有很大影響。人類從離開地球、進入軌道、登陸火星表面,再到返回地球,要經歷失重、超重、低重力等多種重力環境,飽受重力變化之苦。這些變化對人體的影響,目前還缺少研究。在這次“火星-500”試驗中也沒有相應模擬,但將來必須得到充分驗證。另外,長期輻射效應也很明顯。人每一次進入宇宙空間都有輻射的危險,雖然有飛行器、航天服和藥物進行防護,但畢竟有限。尤其是太陽質子事件難以預測,對儀器和人的危害都很大。心理問題更不可忽視,長期處于狹小密閉的艙內、遠離地球家園帶來的孤獨感會很嚴重,還有乘組成員之間的文化、習性以及個性相容性等都是考驗。醫學保障也是個大問題。飛行途中航天員生病了怎么辦?比如得了闌尾炎怎么辦?所以這次“火星-500”試驗,要求志愿者具有較高的自主性,因為地面支持非常有限。載人登月的通訊時滯是秒級水平,而火星飛行的通訊時滯達到20分鐘,人或者儀器設備出現問題后,地面支持甚至無能為力,航天員要能夠自主準確地處置。
專訪·中方項目負責人
真正登陸火星不能用傳統飛行器
昨天,“火星-500”試驗中方項目負責人陳善廣在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月球應該作為登陸火星中繼站,如果舍去載人登月,直接嘗試載人登陸火星,將風險極大。陳善廣還認為,將來真正進行星際探索時,傳統的飛行器未必能派上用場。
火星是人類登陸的理想選擇
記者:為什么大家對火星格外關注?
陳善廣:這首先是基于人們對地外生命的探索。人們想,地球上有高等生命,按此推理,其他星球會不會也存在高等生命?除了這種探索未知的好奇心理,探索火星對于理解地球生命起源乃至宇宙起源都有幫助。近些年來,人們發現,地球家園不再像以前那樣美好。地球資源能夠維持多久?能否滿足人類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帶著這種危機感,人們希望能夠發現其他適宜生命孕育的星球,以延續人類文明,繁衍火種�;鹦鞘悄壳跋鄬︖m宜人類移居的行星。在這些因素驅動下,人們把目光越來越多地投向了火星。
記者:為什么說火星相比其他行星,更適宜人類移居和改造?
陳善廣:首先環境因素比較相似�;鹦怯�1%的大氣層,盡管比較稀薄,這對于人類生存繁衍非常關鍵,它對人體有保護作用。另外,火星的自轉周期為24小時37分,與地球幾乎一樣長。它以與地球相近的姿勢繞太陽公轉,一年中有四季交替和變化的氣候。不僅如此,火星探測器已證明火星上有水。這些都是有利于生命形成的環境因素。相比太陽系其他行星,火星是人類登陸比較理想的選擇。
登陸火星前必須先實現登月
記者:我國啟動了載人空間站工程,它對于火星探索有什么意義?載人登陸火星之前還有多長路要走?
陳善廣:載人空間站是天基試驗的很好平臺。我國載人空間站建成后,將提供長期失重平臺進行相關問題的研究。實際上,在真正載人登陸火星之前,載人登月和月表居留是重要的一步。將來登火星的一個目標是為了居留,從這個意義上說,可以先把月球作為中繼站,建立月球基地,探索星際飛行的規律,為建立火星基地打下基礎。如果舍去載人登月這個環節,直接嘗試載人登陸火星,風險極大,航天員可能有去無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