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奇還提到,隨著經濟形勢變化,中國現在有足夠多的貨幣政策選項,而相較之下,美日歐的央行則似乎“無計可施”,被迫采取不計后果的流動性注入手段。羅奇的文章還談到,中國經濟模式與西方差別很大,長期以來穩定性是中國的經濟工作重點,為繼續推行長期發展戰略,中國會承擔短期經濟增速下降的代價。
“我認為中國是一個管理得非常好的經濟體。”亞洲第三大壽險集團友邦保險總裁杜嘉祺作出了這樣的評判,“中國政府擁有的政策工具以及財政支撐,可以給中國很大的經濟調控彈性,因此我對中國經濟增長保持信心。”
法國《歐洲時報》刊載的文章說,近年來,世界舞臺上的“中國角色”日益凸顯,兩會越來越受海外關注,今年兩會的改革強音向世界詮釋出改革的要義,對全新環境下探索可持續發展的不同制度的國家都深具啟迪意義。
中國經濟的成長道路仍然漫長,但其全球影響力和貢獻度已經舉足輕重,其積極主動調整內在失衡,應對外部失衡的努力取得矚目成就。因此,兩會所引發的全球對中國經濟的熱議和關注仍將繼續。(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