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隴縣公開招考教師,嚴敏娟參加了。但她說,那次招考成績只是個幌子,實際每位交35000元就可轉正上崗,她當時并不知道這些內幕,所以沒被招錄。
嚴敏娟拿不出證據證明她所知道的那些內幕,但后來的2005年至2007年間,她不斷看見一些學歷不合格、專業不對口甚至沒有教師資格證的人進了隴縣教育系統,而她仍然沒有機會轉正。
2008年,全國清退代課教師,嚴敏娟被刷下來,相反,她看見一些進入教育系統才兩年多的人,因為有關系,都順利轉正了。
自此,嚴走上上訪道路,指望上面能夠明察隴縣教育系統的問題。
鄒俊峰也是有苦說不出。鄒是甘肅人,在隴縣縣城街道上租了一間房子開了家小飯店,后來與交通局方面發生糾紛。鄒說,“2005年12月12日,縣交通局干部與民警等30余人沖進我店,見物就砸,打傷我妻子,我多次撥110電話,但始終未有人出警。”
挨了這次打砸后,鄒把一紙狀子遞向法院,告行兇一方及110,但前后跑過多個部門,無人受理。鄒說,他的苦處正在于,“你不管我說的是不是事實,最起碼得先立案吧,你不立案,我想找個說理的地方都沒有,我能怎么辦。”
據《望東方周刊》統計后發現,上述10余名隴縣訪民所上訪的問題,大都涉及房屋強拆、補償不到位、教師任用不公、司法腐敗、官員腐敗等問題,這些問題又全是“民告官”案件。
訪民的感受是,政府工作人員一聽到“民告官”的案件就很敏感,大多沒有耐心聽他們把事情講完就開始打發他們,這讓他們感覺“底下干部屁股已經坐歪了,跟他們有理都說不清”。
“解決了縣委、縣政府的‘老大難’問題”
訪民遷怒隴縣政府和干部一邊撇下具體上訪問題不解決,一邊又強勢打壓其上訪,致使冤怨堵塞,進而持續上訪。隴縣方面則否認了訪民的這些說法。
隴縣全縣信訪工作歸口到縣委常委、政法委書記分管。10月12日下午,本刊記者來到縣政法委,遇書記外出,后政法委指定專人負責介紹相關情況。
政法委干部講,縣里前幾年信訪形勢確實比較嚴峻,但現在已經整體好轉了,而這種轉好的局面正得益于縣里規范上訪秩序的相關工作。一位干部甚至認為,目前縣里一些訪民之所以纏訪不斷,與前幾年縣里個別訪民通過上訪獲得了好處有關。這位干部同時不贊成為了息事寧人,通過給訪民一些利益傾斜來化解矛盾的做法,他認為這些做法可能招致更多纏訪。
“你們在對待一些出省上訪人員時,采取集中到秋菊山莊這種辦法,也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到底有沒有效果呢?”本刊記者問。
對這一問題,政法委干部沒有直接回答,而是解釋說,這主要是讓信訪人員加強學習相關信訪條例。
《望東方周刊》記者注意到,從隴縣對外公開宣傳看,在解決信訪問題上,縣里也曾推出一些舉措,旨在從源頭上排解危機,比如法院推出的“一村一法官”,在村里建立“法務廳”,同時安排政法、行政機關等14個部門進駐信訪大廳,做到辦公“一廳式”、服務一條龍、解決糾紛一體化。
然而,實踐層面的情況是,旨在“規范上訪秩序”的強硬管控似乎更能解決具體的信訪事件�!锻麞|方周刊》了解到,隴縣推動了秋菊山莊這樣的管控舉措,還劃出專項財政資金和政府編制,專門成立一支維穩大隊,來援手處置縣里的信訪突發事件。
隴縣方面資料顯示,2010年7月,隴縣公安局成立維穩大隊,“大隊共有警力34名,其中公安民警4人,協警30人。”
吃財政的維穩大隊甫一成立,其“功效”便迅速顯現。資料進一步列舉,“7月19日,由于企業改制遺留的問題,原隴縣種子公司40多名職工集體到寶雞市委越級上訪,接到縣局指令后,維穩大隊抽調精兵強將迅速趕赴寶雞,通過個別談話,積極疏導,講明政策,宣傳《信訪條例》,及時將40多名非法上訪者勸回。并連夜成立了‘7·19’群訪事件專案組,先后傳喚審查相關人員12人,扣押有關書證物證4件,徹底查清了這起事件的前因后果,及時妥善的處置了事件。同日, 底下鎮王馬咀村村民王民生等24人因村莊道路問題到隴縣縣委鬧訪,嚴重干擾了縣級職能部門的辦公秩序,維穩大隊緊急出動,耐心宣傳政策,細心教育引導,并及時與底下鎮鎮政府聯系合理解決了群眾訴求,及時排除了群體性事件發生的可能性。”隴縣方面統計后認為:“隴縣公安局維穩大隊成立以來,共處置群體性事件6起,涉及人員90人,處置非法纏訪、鬧訪事件25起29人,強制帶離現場訓誡教育17人。從而有效地維護了隴縣的社會穩定和政治穩定,解決了縣委、縣政府的‘老大難’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