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指出,隨著1980年后出生性別比偏高造成的“過剩”男性人口逐漸進入婚齡,性別失衡導致的男性婚姻擠壓現象將日益凸顯。
由于中國現有的社會養老保障制度還很不完善,傳統的家庭養老在可預見的未來依然是中國人主要的養老方式。然而,由于目前很多大齡未婚男性沒有配偶和子女,給未來自身的養老及其父母的養老帶來問題,需要引起重視。
另外,“錯位婚姻”如“隔代婚姻”、“姐弟婚姻”等有可能大量涌現,10—20年后男性勞動力過剩和“就業性別擠壓”可能嚴重,作為“性別弱勢”的女性其生存發展將更加邊緣化。
“光棍”·原因
經濟貧困“無人敢嫁”
專家對“百村調查”的分析發現,不能成婚的男性多集中在貧困地區,這些人在教育程度、社會經濟地位等方面處于劣勢,從而在婚姻市場上處于不利地位。與此同時,因為經濟條件落后會導致女性外出務工或外嫁,也不能成功吸引外地女孩嫁入。
這就導致很多貧困、落后、偏遠地區的男性過剩,形成了一定的聚集趨勢,拉大了東西部地區間的社會經濟差距,并對社會穩定產生潛在威脅。
性別比失衡娶媳婦越來越難
專家坦言,中國男性過剩根本原因在于人口性別失衡。即使在正常的出生性別比的情況下,依然有部分男性不能成婚。隨著出生性別比的偏高,不能成婚的男性比例更會增多。
出生人口性別比是指活產男嬰數與活產女嬰數的比值,通常用女嬰數量為100時所對應的男嬰數來表示。正常情況下,出生性別比是由生物學規律決定的,保持在103—107之間,就是說每出生100個女嬰,對應的男嬰應該大致是103到107個之間。
據社科院出版的《當代中國社會結構》一書指出,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上世紀80年代后期,我國出生人口性別比越來越大。2005年全國1%人口抽查顯示,出生性別比在130以上的省份有5個,在120—130之間的省份有7個。另外,農村出生性別比明顯高于城市。
全國婦聯相關負責人表示,重男輕女、養兒防老等觀念依然存在。另外,B超等胎兒性別鑒定技術的濫用及選擇性別終止妊娠的行為是造成出生人口性別比升高的直接原因。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中國經濟研究中心預測,如果當前我國出生性別比在120左右高位波動的趨勢得不到遏制,2020年以后,婚齡男性多于女性數字將大大超出3000萬,可能有四五千萬婚齡男子難以找到妻子。
西安交通大學一項研究證明,2013年后,中國每年的男性過剩人口將在10%以上,平均每年約有120萬男性在婚姻市場上找不到初婚對象。
◆增加大齡未婚男性的成婚概率和自養能力,有效緩解大齡未婚男性群體向西部地區的聚集態勢
◆關注大齡未婚男性的性交易等非正常渠道性行為,降低大齡未婚男性性行為的風險程度,緩解男性婚姻擠壓對地下性產業的刺激及其對公共衛生安全的壓力
專家支持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西安交通大學公共政策與管理學院人口與發展研究所所長李樹茁教育部“新世紀人才”、西安交通大學公共政策與管理學院人口與發展研究所教授靳小怡西安交通大學公共政策與管理學院人口與發展研究所副教授楊雪燕
西安交通大學公共政策與管理學院人口與發展研究所講師姜全保
應對政策
◆改善大齡未婚男性及其家庭、“外地媳婦”的經濟條件,促進大齡未婚男性及“外來媳婦”更好融入社區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