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我國飼料中藥物的使用有嚴格規定,問題主要出在非法使用。齊廣海說,我國目前要做到不在飼料中使用抗生素很難,美國這樣的發達國家尚做不到。
齊廣海認為,目前在養殖模式上有一種誤區,認為散養或小規模飼養的畜禽由于不吃工業飼料,安全性比規�;B殖要高。事實上,大規模飼養由于飼養管理比較規范,動物在飼養過程中不易患病,需要用以治療的抗生素用量少,雖然飼料中可能合法添加促生長類抗生素,但整個飼養過程中使用的抗生素總量并不高。二散養條件下由于環境較差,畜禽容易患病,往往需要使用抗生素治療疾病,因此散養模式下使用的抗生素也不一定比規�;B殖少。
中國社會科學院中醫藥事業國情調研組在調研中發現,中小養殖戶不僅大量使用具有嚴重毒副作用的淘汰類別抗生素,就連人類還在試用的某些抗生素也已經用于畜禽魚類。許多畜禽魚不是病死的,而是過量用藥致死。
1996年,我國頒布的食品衛生標準中,對獸藥的殘留檢測還只限于四環素族抗生素一項。入世后,發達國家對我國出口貿易設置壁壘。例如2002年出口歐盟的蜂蜜中氯霉素超標,造成了出口企業的數億美元的損失。
近年來,我國已經開始重視動物性食品的藥殘問題。2002年,農業部修訂發布了《動物源性食品中獸藥最高殘留限量》。但是,部分還在使用的獸藥漁藥,還沒有制定藥物殘留標準。部分獸藥(含治療藥和禁用藥)的殘留檢測方法還未建立。
齊廣海呼吁,有關部門應該積極行動起來,從保障人民健康的角度,重視動物性食品中藥殘的監管及其相關技術標準制定工作,加強監管“有抗食品”刻不容緩。
養防并舉,減少抗生素使用,從源頭上解決食品安全問題
正是鑒于“有抗食品”的危害性,世界衛生組織已成立了慎用抗生素聯盟,其成員包括90多個國家,各國采取嚴厲的手段限制使用抗生素。據悉,瑞典1986年成為首個在動物飼料中部分禁用AGP(抗生素生長促進劑)的國家。自2006年1月1日起,歐盟全面執行此項禁用。美國、日本及我國都出臺了相似的法律法規,限制或者禁止抗生素在飼料中的使用。
專家建議,在動物源性產品生產過程中,要借鑒歐盟的做法,不斷完善各類藥物和化學合成飼料添加劑的相關管理規定;大力推行、嚴格執行農產品標識管理,為消費者提供詳細的信息,幫助消費者理性選擇。同時健全食品生產到餐桌的全程安全監控體系,對動物產品實行市場準入制和產地追溯制,對濫用抗生素的養殖者和銷售藥物殘留超標動物產品的違法行為,依法嚴懲。
中國社會科學院中醫藥事業國情調研組執行組組長陳其廣教授介紹,多年來,為克服現代化學合成飼料添加劑與抗生素藥物的濫用,我國一些專家與養殖企業一直在探索運用中草藥解決抗生素污染問題。
謝仲權教授不僅出版了《天然物中草藥飼料添加劑大全》等學術專著,還主持制定了《天然植物飼料添加劑通則》等國家標準。廣東汕頭東江畜牧有限公司在養殖行業提出動物“未病先防——健康養殖”的新理念,制定出可操作性強且實用價值高的“治未病”動物保健技術體系。北京大興區推廣“生態環保養豬模式”,用北京洪天力藥業有限公司研發的“天然植物免疫增強劑”替代抗生素,既解決了豬肉中的藥物殘留問題,又提高了出欄率,改善了豬肉品質。
謝仲權指出,與化學合成物相比,天然物用于飼料添加劑的優勢主要有:一是其營養既可促進肌肉生長,又能調控肉的品質,避免了只注重提高畜禽魚的生長速度而忽略肉質改善的缺陷;二是天然物添加劑在畜禽魚體內發揮有效作用后可被分解,沒有毒害與殘留;三是不產生抗藥性,可長期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