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囧”被形容為“21世紀最風行的一個漢字”,關于“囧”的商業開發,有網站,有商品,有出版物,蔚為大觀。不過,前兩天鳳翔一個農民給文物單位上交了一塊陶器殘片,上面也有一個“囧”字,據文物工作者介紹,這個有“囧”的陶片,至少已經有2000年的歷史了。
從2008年開始,“囧”字已成為網絡聊天、論壇、博客中使用最最頻繁的漢字之一,它被賦予“郁悶、悲傷、無奈”之意。“囧”被形容為“21世紀最風行的一個漢字”,關于“囧”的商業開發,有網站,有商品,有出版物,蔚為大觀。不過,前兩天鳳翔一個農民給文物單位上交了一塊陶器殘片,上面也有一個“囧”字,據文物工作者介紹,這個有“囧”的陶片,至少已經有2000年的歷史了。
“囧”字以前不囧
其實,“囧”字的歷史久遠,最早可以追溯到甲骨文,是一種象形字。在先秦的戰國時代,它是作為官方發文中經常會出現的吉祥圖案。在篆書字體中,最早的“日”的寫法就是“囧”。后來,唐代的書法家顏真卿在自己的作品中運用了篆書的寫法,“明”字寫成“囧月”,現在仍有書法家在沿用這種字形。
在各種典籍里,“囧”的意思很多,偏偏沒有無奈的意思,現在用它來表示一種尷尬的情緒,也許是因為這個字就像一張無奈的臉。
在許慎的《說文·囧部》中,“囧”是指窗戶通光;屈萬里的“米囧”,意謂“新米已入倉廩也”;古文字學家于省吾先生認為,“囧”為祭名,通盟。
另外,在古代有一個人的名字里也有一個“囧”字,這個人叫“伯囧”,他是一個很古板嚴肅的人。周穆王讓伯囧整頓天下禮制,并為他專門設立了一個官位:太仆。
曾經現身名帖
事實上,這不是第一次在文物上出現“囧”字。
王羲之的代表作《遠宦帖》上也有類似的一個印記,中國書協學術委員會委員、西南大學文學院中國書法研究所所長曹建副教授認為,《遠宦帖》上的這個“囧”字印應該是清代藏家耿信公名字中的“公”字加了印章的邊框。
此“囧”疑似名章
這個刻著“囧”字的陶器殘片是一個盛器的底部,形制像一個章子:一個“口”,“口”里有一個“兒”,“兒”下面是一個小“口”。
據介紹,這種圖案叫做陶文,戰國時代陶器上的文字,大多是印文,內容為人名、官名、地名、督造者名,吉祥語和年月等,是在制作陶坯時打印的戳記。在甲古文中,“公”字就是上“兒”下“口”,加上印章外框,正好組成“囧”,所以,專家認為,這可能是一個叫“公”的匠人的名章。據考古人員介紹,匠人在器物上加蓋自己的名章,是當時比較普遍的做法。(寶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