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佳 全國政協委員中唯一一位盲人女性,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聯合國殘疾人權利委員會副主席。楊佳15歲上大學,19歲留校當教師,24歲成為中科院最年輕的講師,29歲時不幸失明。29歲之前,她超越別人;29歲之后她選擇超越自我———成為哈佛大學建校300年來第一位獲MPA學位的外國盲人學生,被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院長約瑟夫·奈譽為“中國的軟實力”。她還是我國歷史上第一位聯合國殘疾人權利委員會委員。
3月7日晚上6時40分,在北京鐵道大廈,早到的羊城晚報記者在電梯里邂逅了楊佳委員,她一身休閑運動衣打扮,因為擔心遲到,她不停地問身邊的一位政協的工作人員時間。7時,在政協工作人員的引領下,楊佳準時出現到了會場,她一襲白色西裝、黑色的西褲,還佩戴了一條白色的珍珠項鏈,單從外表,根本看不出楊佳委員是個盲人,落座后,她淡定微笑,全身散發出獨特的優雅氣質。
記者:殘疾人的文化需求很大嗎?
楊佳:對于文化的需求,殘疾人和健全人都是一樣的,我只希望在文化生活方面的設計都使用通用設計,讓每個人都受益。比如春晚直播30年,沒有字幕 ,信息存在障礙,我呼吁了很久。其實,這借用現代技術手段完全可以做到�,F在很多網絡電視直播都已經添加了字幕。我希望春晚明年的春晚電視直播節目能增加字幕。
記者:從事科研事業的殘疾人多嗎?會遇到怎樣的困難和瓶頸?
楊佳:具體的數據我沒有,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科技一定要先行。殘疾人事業的口號是,有關我們自己的事情由我們自己來參與。比如盲人對市場的手機不滿意,就自己研發。中文的語音軟件,都有殘疾人的積極參與。
記者:你今年的提案里提到了要建立就業反歧視法,為什么要提這個提案?
楊佳:我發現現在的很多單位招人,根本就不是看學生的學識和能力,特別是招聘女性,通常都是以外貌、身高、體重,甚至是姓名來決定用不用這個人。無論是男性、還是女性,正常人還是殘疾人,都應該擁有平等的就業機會和權利。
記者:對你影響最大的人是誰?
楊佳:對我影響最深的人很多、很多。我的父母在我最困難的時候對我的幫助最大。我記得當時爸爸對我說,爸爸來給我當拐杖。7000多個日日夜夜,我握住80多歲老父親的手,輾轉坐地鐵、公交,到教學樓繼續實現我的教師夢。在這里,我要謝謝爸爸,還有我的導師。(羊城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