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西安3月21日電 題:古城流行信件“慢遞” “塵封”歲月寄望未來
突然收到一封10年前自己寫給自己的信,是否很有趣?隨著“慢遞業”在中國內地城市的蔓延,許多地區陸續出現了專門的慢遞店,指引都市人在快節奏的現代社會中尋找片刻緩慢與寧靜,受到年輕一代的熱捧。
21日,中新社記者來到位于西安市小寨東路的一家書店。走上二樓,一個名叫“木光慢遞”的區域格外醒目。墻面被木板分隔成很多日期格,格內擺放著一些顧客已經寫好等待投遞的明信片或信件。
“我們會在顧客指定的日期為其投遞出去。”書吧的工作人員介紹說,投遞時間由寄信人決定,可以是一月后、一年后,甚至十年或更久。
記者在日期格內看到,待投的明信片有寫給自己的,有寫給父母的,還有的是寫給愛人或戀人的。甚至還有為了所追求的女孩,將12張明信片放置于每個月的同一天的,為的是將歲月準確“塵封”,以供時間“穿越”。
“‘木光慢遞’自去年12月開設以來,有近千人前來投遞,多是年輕人,以高中生、大學生居多。” 工作人員小楊告訴記者,這個年齡段的年輕人多追求浪漫,在微博和電子郵件盛行的數字化時代,“慢遞”提倡用傳統的筆紙來寫信,將現在的心情與想法記錄下來,期待保存一種緩慢與寧靜,將書信交流作為一堂浪漫的心靈交流課程,等待若干年后的不期而遇。這也正是他們開辦慢遞業務的初衷。
雖然慢遞可以郵寄心情、創造浪漫,但對于首次接觸慢遞的人來說,如何確保郵件順利、準時送達,是首要問題。
據了解,這家慢遞店的業務一年之內不收費,一年以上收10元人民幣。除了寄件人和收件人的地址外,顧客還要留下電話、QQ、MSN、郵箱等其他聯絡方式,以保證信件可以在若干年后寄到。
“隧道再長,沒有路長。即將步入社會了,寫下自己所憧憬的未來寄給10年后的自己。”正在上大四的韓鋒說,希望10年后亦能如現在這樣滿懷激情地堅持理想。
陜西大康心理俱樂部李博士認為,在快節奏的現代社會,寄慢遞是種心理療法。“慢遞”的本義并不在于“慢”,而在于通過時空的延伸來寄托希望。呈現在收信人面前的,是塵封的時間的重量,是積淀的情感的味道。對未來的期待,“慢遞”正好給人們提供這樣一個表達渠道,還可以給自己制造一份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