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中國空軍大飛機平臺數量不足抑制預警機增長。由于中國電子工業技術水平有限,空軍戰術飛機的發電功率普遍較小,目前最缺乏的就是大功率的干擾吊艙。雖然在某些領域中,中國的電子戰建設取得了長足進步,但是總體上與美國相比,中國的差距依然是2-30年。
據日本共同社報道,駐日美國海軍3月向媒體展示了部署于神奈川縣厚木基地的最先進電子戰機EA-18G。
EA-18G是世界上最先進的電子戰機,能百分之百地完成任何電子干擾壓制任務。它機身上的相控陣雷達可以摧毀敵方的電子設備,可通過電子儀器進行偵查,并對敵機實施電子干擾。
更重要的是,美軍09年亮相的一架該型戰機的機身上,醒目地標有一架F-22圖案,這說明該機曾擊落過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第四代戰機F-22。因此,EA-18G可稱為“王中之王”。
目前,關島等美軍亞太島鏈部署的重點地域以及巡弋于海上的航母都有可能成為EA-18G的立足之地。
前沿部署、海上移動平臺加上EA-18G從“大黃蜂”身上繼承過來的1000公里作戰半徑,再考慮機載的各種電子戰系統的電子作戰范圍,亞洲大陸近海雷達與電子設備將盡在EA-18G威脅之下。
美軍電子戰力逼近亞太直指解放軍,有臺灣專家表示,在實施電子戰的硬件方面,解放軍與美軍的差距并不大,但就整體素質而言,差距高達20年甚至更多。問題就在于:一些由中國獨立研發的電子作戰設備尚未全面裝備部隊。
戰術層面
首先,中國空軍擁有的預警機數量不足,目前只有4架空警-2000和5架空警-200,由于在重點地區(海疆和邊疆)對于情報與預警指揮飛機的需求極大,數量上明顯是不夠的。作為系統作戰的關鍵節點,空中預警指揮飛機是整合并發揮其他作戰飛機作戰效能倍增器。
其次,運-8系列電子偵察機、電子干擾機、合成孔徑雷達戰場監視機的生產裝備速度太慢。在運-8量產之前,只有靠飛豹或老舊的殲-7電子戰機實施防空壓制作戰,以“軟干擾”與“硬殺傷”方式進行電子戰對抗。與世界強國比較起來,雖然在某些領域中,中國的電子戰建設取得了長足進步,但是總體上與美國相比,中國的差距依然是2-30年。
既然技不如人,在戰術方面就不得不動足腦筋。
在電子對抗(反制與反反制)方面,不少人認為中國的電子工業水準低,電子對抗能力可能還不如臺灣。但中國電子戰能力是獨立自主發展的全套系統,它可以針對對手的情況改良與升級,臺灣則全部對美采購,一旦發生問題,可能會全軍覆沒。所以解放軍電子對抗能力尚不如美軍,未來發展的空間卻極大。
解放軍所發展的濾除干擾技術,就是增強信號來增加自己鎖定敵人的距離,或者壓制信號以縮短敵人鎖定自己的距離。這是個很有效的方法,但卻經常被人忽略。信號增強設備(感應增強器)可增加自己50%的鎖定距離與信號解析度,而信號壓制(遙控感應弱化器)則可減少敵人35%鎖定距離與信號解析度。
中國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正式研制電子偵察系統,首項產品是KZ-800電子偵察機,并以這個型號對外出口。
KZ-800是一種采用電腦控制的全自動化電子偵察系統,可以自動搜索、截獲、測量分析、顯示和記錄截獲的信號,此外還可以辨別雷達類型、性能、工作情況、定位。
但由于缺乏大型運輸平臺,只能選擇轟-6和圖-154等比較落后的載機。本世紀開始使用新一代運-8飛機,但性能比美國RC-135差了一截;新一代RC-135的工作高度、滯空時間、使用范圍等都遠高于我軍運輸機。
同時,解放軍也開始研發電子支援偵察系統,這些系統已經配備於于空警-200與空警-2000型預警機(運-8改裝),相當於于美軍的EP-3、RC-135電子偵察飛機,但數量較少,且無法深入敵方進行偵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