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中國航母平臺已經經歷了9次海上試驗
軍事科學院 王長勤 王雄春 紀海濤 劉爭元
7月5日,我國首艘航母試驗平臺第九次出航海試,再次吸引著世人關注的目光。
航母是大國武裝力量的象征,隨著2011年8月14日首艘中國航母試驗平臺出海試航,幾代中國人夢想中的航母目標也越來越清晰了。
事實上,關于中國要不要和能不能建造自己的航母,國內外有過種種議論。2005年11月,美國前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在訪問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時,曾明確表示: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其崛起應主要集中在經濟領域,不應把大量的經濟資源投入到軍事領域。如果中國想通過加強軍事力量,特別是通過建設“藍水海軍”與美國對抗,無益于中國的國家利益,只會重蹈蘇聯的覆轍。
美國學者羅伯特·羅斯(哈佛大學教授,著有《長城與空城計》一書)進一步提出:如果中國建造一艘航母,那么美國就會建造兩艘,美國的強大經濟、技術能力是中國難以比擬的。
面對如此固執的偏見、如此霸道的傲慢、如此公開的威嚇,中國亦如當年發展核武器那樣,堅定地走自己的路,實現了航母平臺從無到有的突破。
而且,隨著我國技術能力和經濟實力不斷增強,建造與管理、訓練與使用、維護與保障航母的經驗不斷豐富,屬于中國的航母,將不僅僅是現在“形單影只”的試驗平臺。
現在還處于海試階段的航母試驗平臺,原為蘇聯建造的“瓦良格”號中型航母,滿載排水量6.7萬噸,由4臺蒸汽輪機推進,約載50架各類飛機,它們采取垂直和滑躍式起飛。“瓦良格”號初購時計劃用于商業目的,后轉作海軍試驗平臺,現經“脫胎換骨”式的改造,該艦已重獲試驗、訓練的新生。
比如,它新配備的遠中近程和末端武器系統,將開啟海軍依托大型作戰平臺、實施海上立體式攻防作戰的時代。多管末端防御系統,可對來襲導彈、低空飛機、抵近艦艇等點目標實施密集陣式打擊;多聯裝近程防空系統,具有雷達、紅外等多種制導方式,可攔截突破中遠程防空的來襲飛機;中遠程防空系統,配備垂直發射導彈,可對鎖定目標實施中遠程攻擊;反艦武器系統,可規劃導彈航線,能對海上目標艦船進行遠距攻擊;同時還裝備有魚雷、反潛火箭深彈等發射裝置,對水面和水下目標實施打擊。
航母試驗平臺還裝備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相控陣雷達,能同時探測、監視、跟蹤多批次水面、空中目標,自動評估目標威脅程度,反應速度快,抗干擾能力很強,性能優良。
如果它裝備先進殲擊機、預警機、反潛機和電子戰飛機等,將配合編隊內其他作戰艦艇,遂行復雜電磁環境下對空、對海、對潛、對陸立體打擊。
這一切將為海軍探索基于信息系統的遠海體系作戰戰法、訓法,提供實操、實演、實用性支撐,使人民海軍由近海防御向遠海防衛的轉變之路走得更踏實、更穩健、更快捷。
但是,一艘航母,功能再強大,對于廣袤的遠海戰場而言,也不過是一葉扁舟。所以,美國以航母為中心,把具有不同功能特點的巡洋艦、驅逐艦、護衛艦、補給艦和潛艇編組形成航母戰斗群,就是發揮航母�?樟α咳诤象w的作用,使之形成集作戰、訓練和保障于一體的相對獨立作戰體系,通過體系對抗彰顯攻防一體功能。
按照任務性質,我們通常將航母戰斗群分為突擊群和保障群兩大功能模塊。突擊群主要擔負攻防作戰任務,一般由艦載機對遠距空、海、潛、陸目標實施打擊,由編隊內驅逐艦和護衛艦實施協同攻擊,兩者重點突擊敵方空中平臺、水面艦艇和陸岸目標,編隊內潛艇則重點攻擊當面威脅的敵方潛艇或實施潛基核打擊,既為編隊營造防空網、防艦網、防潛網,又組成全縱深、立體式火力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