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吃火鍋一般分為兩種:一種是傳統的,將食材先做熟,帶著火源端到桌上吃;另一種是把料湯燒沸,生、冷食材吃時再放入湯鍋中,迅速燙熟、加熱,蘸著佐料吃。后一種吃法,即是今人常說的“涮”,通稱“涮火鍋”,因食材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稱,如,吃羊肉火鍋,叫“涮羊肉”,將羊肉切成bo片涮著吃;吃牛肉火鍋,則叫“涮牛肉”。
“涮火鍋”何時出現的?至遲在公元10世紀時的遼代已有了。目前可以看到最早的涮火鍋場景,就是在遼代契丹人的壁畫中發現的。
1984年,在對內蒙古自治區昭烏達盟敖漢旗康營子一座遼墓考古發掘中,在甬道東西兩壁上均發現了壁畫。此壁畫應該是“侍奉圖”,其中東壁那幅畫中,三個契丹人圍著一個三足火鍋,席地而坐,中間一個人正在調撥著火鍋,旁邊一人拿著筷子,正欲吃�;疱伵赃呉恢蝗闳萜鲀仁⒅鴿M滿的(羊)肉、雁禽肉這類已清洗干凈的待用食材;前面方桌上有兩只盛放佐料的小碗和兩只酒杯。桌右側有一長頸罐,應該為酒瓶……一千多年前契丹人涮火鍋的場景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傳說,契丹人涮火鍋是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的發明。當年阿保機率軍進攻渤海國,行軍至一個叫天門嶺的地方,停下來宿營埋鍋,準備休息吃飯。就在鍋里湯開時,探馬遞來情報,稱一隊渤海兵正殺過來。當時契丹兵都餓著肚子,不吃飯怎么迎戰?阿保機立即傳令:馬不離鞍,刀不離身,卒不離伍,鍋不離火,將生肉削成易熟的bo片,圍著煮沸的大鍋,挾著肉片輪流涮著吃……
從此,涮火鍋在契丹人中間傳了開來,后來又傳到女真人、蒙古人、滿族人直至中原地區漢人中間。
西漢時期出現“鴛鴦火鍋”
到了漢魏時期,人們吃火鍋更為普遍了。從考古發現來看,此時已有各式各樣的火鍋,火鍋的材質也不局限于青銅一類,出現了鐵火鍋、陶火鍋等;除了吃分餐制形式的“小火鍋”外,那時人們還吃起了可以放不同料湯、燒煮不同口味的鴛鴦火鍋。
1968年發現的滿城漢墓,是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及王后竇綰的墓,里面出土了大量稀世文物。在劉勝的墓中便發現了一只可以用來吃火鍋的鐵暖爐,2011年我曾去滿城看了此墓葬及出土文物。此爐系采用鼎結構三足造型,在足腿中部設可以懸置燃料的托盤(爐底)。這種爐子wen酒、熱飯、吃火鍋均很方便。
劉勝墓中出土的暖爐,尚不能直接證明他生前愛吃火鍋,但南京博物院在江蘇盱眙縣境內大云山西漢墓中考古出土的一件分格鼎,則直接證明墓主、西漢江都王劉非特別青睞吃“火鍋”。而且,不只證明他喜歡吃火鍋,還證明他吃的是“鴛鴦火鍋”。
分格鼎,就是將鼎分成不同的燒煮空間,避免不同味道的料湯串味,其飲食原理就是現代的鴛鴦火鍋,方便有酸、辣、麻、咸等不同飲食xi慣的食客。鼎分5格,中間圓格外面再分出4格,可以將豬肉、狗肉、羊肉、牛肉、雞肉這類肉品,放在不同的格內,從而能吃到5種不同風味的火鍋。由此鼎可以想像出,劉非生前吃火鍋時是很熱鬧的,帶著王后寵妃,一家老小圍坐在一起,享受著火鍋帶來的人生樂趣。
劉非很會吃火鍋,在分格鼎旁邊還出土了兩套“染器”。所謂染器,就是吃火鍋時放佐料的盤子。從這些來年的考古發現來看,染器有的是盤狀,有的則呈杯狀,如果有加熱裝置,則稱為“染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