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歷社會”催熱考研 人才評價體系待改變
每年的“考研季”也是應屆生的“求職季”。“博碩多多益善,本科等等再看,大�?炊疾豢�,中�?恳贿呎�”,成為畢業生們對于就業市場“唯學歷”傾向的一句調侃。
“有些招聘單位不僅只要碩士、博士,甚至還點名要‘211’、‘985’高校,即使進了職場,一些單位還是將學歷作為薪資、職稱的硬條件。”雖然求職路上屢屢受挫,但是張爽還是認為自己當初決定考研是對的,“追求高學歷的考研熱也是社會大環境逼出來的。”
社會中的“學歷情結”體現在“考研熱”中就成了考生對于名校的熱衷,在全國參加2013年考研的176萬人中,就有超過27萬人選擇報考北京的院校,而在北京的研招單位中,北大、清華、人大等9所名校的報考人數均過萬。通過讀研提高自身學歷認知度,這已成為考研大軍中的普遍心態。
對此,熊丙奇分析,考生盲目報考中并沒有分析自身的個性、能力,沒有詳細的學業和職業發展規劃,考研只是想改變自己的學歷出身。“目前學生求學、學校辦學、社會選拔人才,都在看一紙文憑,單一的社會評價體系和學歷歧視的存在,反過來促使學生抱著功利心態求學。”
他認為,從社會環境層面應該改革人才評價體系,打破“學歷社會”,建立以能力為基礎的新的人才評價體系,否則,面對用人單位不合理的學歷要求,學生很難有理性的選擇,以畢業學校、學歷高低來評價人才的方式也會造成“學歷高消費”、“人才浪費”等問題。(中新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