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6日上午8點多,記者跟隨與平湖塘交匯的仁康塘死豬打撈隊伍,在約50米距離內,船工們從水里撈出6頭死豬。這6頭豬體形都較小,其中一頭太小,幾次從船工的二齒勾上滑落,船工只好任它甩在船尾。
3月15日下午2點多,記者站在一條裝了小半船豬尸的大船上,在三角塘橋附近偶遇了兩條撈豬船,一條船剛卸完“貨”,另一條裝滿豬尸,有兩只約兩百斤重的大豬,被直接橫在甲板上。艙內大小不等的豬尸雜亂橫陳,有的腐爛發綠,變成一團腐肉,有的四肢伸展,指向天空。
橫港村和鎮北村的河邊,各挖出一個大土坑掩埋死豬。守候在埋豬坑旁的吊車,把死豬從船艙起運到河邊新挖的大泥坑。陳巧根說,“這幾天埋掉的死豬可能有幾萬頭。”
3月15日,嘉興市政府稱,整個嘉興市最近一周撈到死豬3601頭。對此船工們認為:“假的,肯定不止。”
在新豐鎮,類似橫港和鎮北的埋豬坑并不止一個,“撈豬”六年的汪文進說,好多地方都埋過豬。
養豬業膨脹死豬與豬糞拋入河浜,河水黑得深不見底
當地村民認為死豬流入河中,多是豬得了傳染病,養豬戶不得不扔所致
當地漁民們說,死豬主要是當地養豬農民扔到河里的,也有的是從河流上游漂下來的。
新豐鎮早在1990年代就開始大規模養豬。全鎮有10個行政村,養豬戶超過10萬,家家戶戶基本上都在養豬。因為養豬業的帶動,成片的綠色牧草,有六七個窗戶的長排豬舍,飄忽的豬糞臭味,構成了新豐鎮各村莊的豬園風光。
盡管這里的“竹林三元”豬遠近聞名,但死豬處理和豬糞排放的問題一直沒有得到徹底解決。
漁民們說,近兩年,河里的死豬越來越多。陳巧根認為,死豬之所以多,可能是養豬戶的豬得了傳染病,養豬戶才不得不扔所致。
嘉興市畜牧獸醫局副局長蔣皓介紹,豬的正常死亡率是生豬出欄數的3%。最近死豬較多,是冬天天氣寒冷,小豬抗凍能力弱所致,目前全市豬的死亡情況正常。
按照這個說法,新豐全鎮一年生豬出欄40萬頭,該鎮每年正常死亡的生豬為1.2萬頭,平均每個村一年死1000多頭豬,平均每個月,一個村死亡的豬約為100頭。
但3月15日上午,記者跟隨死豬回收人員一行看到,死豬回收人員在竹林村7個垃圾站,就收到死豬70多頭�;厥杖藛T鐘德說,他們每天上、下午要兩次去垃圾站收死豬,下午回收到的死豬數稍微少點,他和另一個搭檔,做這個工作已經一年。體形大的死豬需要兩個人抬,小的則如大老鼠的死豬,則直接扔回垃圾站。
據竹林村一個垃圾站旁干農活的村民介紹,他們村小組有400戶村民養豬,每天扔到垃圾站的死豬,幾十到上百不等,死豬多的時候,扔得路邊到處都是。
更重要的是,這還不包括水里的死豬。在新豐,死豬拋入河浜,是公開的秘密。“(養豬戶)他們一般在晚上,或者清晨,趁沒人看見就扔到河里。”許留根說。
新豐鎮政府官網顯示,該鎮從2012年開始陸續在各村修建畜禽無害化處理池�;厥杖藛T把收集的死豬扔進化學池,待其分解。而此前這些死豬最大的葬場,是環繞于養豬農戶屋前房后的河浜。
盡管政府組織專人回收死豬,并制定嚴格的政策,“亂扔一頭,抓到拘留五天,罰款三千”,卻依然無法改變河道隨處可見死豬的局面。
漁民們說,除了死豬造成河流污染外,河流污染的另一個重要污染源是豬糞。
新豐鎮政府一份“2011年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百日攻堅’”方案顯示,政府組織3支專業執法隊不斷巡查,阻止養豬戶偷排豬糞。但顯然效果不大,河浜已成為養豬戶的排泄豬糞池。遠離豬舍、住在河邊的漁民陳巧珍說,“早晨起來,坐在家里聞到一陣豬糞臭,就知道又有人偷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