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是炎黃子孫,可“炎黃”的故事我們又知道多少。央視年度大戲、40集史詩宏篇巨作《英雄時代炎黃大帝》在寶雞開機,這是一部講述五千年人文始祖統一中華、開創文明的史詩力作。昨日記者專訪到該劇的總制片人張紀中,他感慨萬千地說:“可以見證五千年前歷史文明的碎片太少了,《英雄時代炎黃大帝》將填補熒屏上歷史劇最缺乏的那一塊。”
談創作初衷:想讓觀眾了解華夏文明的起源
拍歷史劇是時下風潮,但拍攝五千年前的歷史卻還是個空缺。是什么原因讓張紀中一改自己的翻拍路線,將視線投向了原始先民呢?
采訪中,張紀中誠懇地說:“目前,可以見證五千年前歷史文明的碎片太少了,一部電視劇《英雄時代炎黃大帝》將填補熒屏上歷史劇最缺乏的那一塊,也是最難的一塊。我們希望這部劇能夠穿越五千年歷史滄桑,再現炎黃當年一統中華締造五千年華夏文明的史詩傳奇�;诖�,我們一定要創作出一部讓觀眾震驚的電視劇。讓觀眾通過這部劇了解華夏文明的起源,是什么力量支撐著先人,要讓觀眾看到遠古時代先人們的狀態與氣質,紛戰融合共生,一個民族的血性與精神家園。”
除了對歷史的傳遞,張紀中也坦言,“希望《英雄時代》這部劇能讓觀眾感受那個時代我們的中華始祖為了生存為了開創文明所進行的努力,傳達炎黃大帝肩負天下艱苦創業的正能量。”寶雞市委副書記、市長上官吉慶也表示:寶雞是“炎帝故里、華人老家”。在電視劇中炎帝故里再現先祖創世的豐功偉績,是寶雞文化旅游產業發展進程中的一件盛事,以此凝聚起普天下炎黃子孫的力量,我們用史詩大劇回望歷史、緬懷祖先,是為了放眼未來、凝心聚力。
談外景選址:選在寶雞拍攝是對歷史的尊重
人類部落時代的王城建筑,先人日常起居之所,有著原始狀態的集市和莊嚴的議事廳,在寶雞《英雄時代炎黃大帝》的外景地,我們可以感受到最原始又最有創造力的生活狀態,了解到上古時代我們祖先生產生活的一個個具體場景。
談及拍攝為何會選在寶雞,張紀中告訴記者,寶雞是炎帝故里、周秦文化的發祥地。早在五千多年前炎帝生于姜水之岸,他在這里制耒耜、種五谷、立市廛、作五弦,遍嘗百草、教民稼穡,以此開啟了中華民族的農耕文明、醫藥文明、商業文明和娛樂文明。“我們多次在這里進行了實地考察,為了尊重歷史的真實性,傳承華夏文明,特別將《英雄時代炎黃大帝》外景拍攝放在寶雞。”
據該劇宣傳總監何遠波介紹,劇中先祖們的日常部落生產生活等重要劇情將在這兒拍攝呈現,拍攝時間約50天,將有四分之一的戲份在寶雞炎帝影視城拍攝完成。
談拍攝難度:史料太少還原歷史不是簡單事
曾經,我們的先祖是怎樣生產生活又是如何繁衍生息的。再現五千年前的歷史場景不是一件簡單事。當時的人穿什么樣的衣服?彼此之間怎么稱呼?老婆、父母之間怎么相處?還有建筑、兵器、風俗等很多東西也都無章可循,不僅史料上沒有記載,出土的文物也沒有多少可供參考。
籌拍期間,張紀中與他的團隊邀請國內史學界和影視界的權威,從歷史沿革、文化傳承、藝術創新等方面,僅劇本就修改了12次。他表示:炎黃的歷史離現在太久遠了,現有的資料對于炎、黃、蚩尤時代的描述只有寥寥數字,出土文物都非常少,很多歷史細節無從考證,“我們翻閱了大量書籍,探訪了中華民族發祥地,邀請中國斷代文明研究的學術權威,科學家李學勤作為該劇顧問,力求最接近地再現中華原始始祖部落的生活。”
談及拍攝難度?張紀中坦言,“那時候的人怎么說話,怎么稱呼對方,不可能有‘斬釘截鐵’這樣的詞,因為連鐵還沒有發明。不過,無論如何,我們都以尊重歷史作為基礎,搭建在寶雞的炎帝部落正是在這樣的理念下建成的,不論是房屋,還是河流、樹木,史學家都給了精準的建議。”張紀中稱不管困難多大,他定會想方設法塑造好炎帝的形象,以求無愧為華夏子孫。(三秦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