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今天(4日)15時02分將迎來清明節氣。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春季的第五個節氣。同時,清明也是節日,與春節、端午節、中秋節并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
清明節氣因為節令期間“氣清景明、萬物皆顯”而得名,早在先秦時期已經出現,《管子》云“十二清明,發禁”,已明確提及清明。作為節日,清明形成于唐代。作為唯一以節氣命名的節日,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
到了清明,氣溫變暖,降雨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所以清明對于古代農業生產而言也是一個重要的節氣。農諺說“清明前后,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正是說的這個道理。
清明節氣在時間和天氣物候特點上為清明節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條件。此時,正是鳥語花香的盛春時節,楊柳蔥翠,鶯啼婉轉,人們紛紛踏青出游,民間多有插柳、放風箏、蕩秋千等娛樂活動,在春意盎然的時節里享受春的樂趣。故清明節又名“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等。
清明節來源于節氣,由于“寒食節”的融入,有了“清明節祭祖掃墓”的習俗,延續至今,清明節也是紀念祖先的節日。人們尋根祭祖、懷念先烈、慎終追遠,這一節日承載了豐富獨特的民族精神與情感,融合了多地的民俗風俗,至今不輟。
(總臺央視記者 潘虹旭 高偉強 李墨白 姚杰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