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花風起正清明,游子尋春半出城�!鼻迕骷倨�,春和景明,市民游客出游熱情高漲。上春山、賞春花、品春鮮、喝春茗、看民俗,伴隨著各地文旅花式“整活”,文旅市場持續升溫,“春日經濟”熱力十足。經文化和旅游部數據中心測算,清明節假期國內旅游出游1.19億人次,超過2019年同期人數。
一年春作首,萬事行為先。清明假期處于仲春與暮春之交,正是百花香、綠滿窗的時節。在慎終追遠中傳承祭祀,以踏青賞花、插柳戴柳、放風箏做青團的方式親近自然,正是希望與美好的雙重寓意。各地文旅部門以春天為號令,以假期為契機,精心謀劃推出公共文化和旅游惠民活動,賞花、踏青、鄉村、露營、美食等主題游需求旺盛,自駕、騎行、徒步成為假日出游的熱門方式,短途游、周邊游以及本地游受到青睞,打鐵花、戲劇表演、提燈祈福巡游精彩紛呈,走出家門“用腳步丈量春天”,“動起來”的“春游新動力”越來越充盈。
春風和煦,喚醒“文旅之花”,也催熱“春日經濟”。各地搶抓春天“熱度”,圍繞春季場景推出各種新玩法,通過發放惠民消費券、網紅引流、夜場主題活動等方式,點燃游客熱情,助力消費市場加速釋放潛力。鄉村旅游不愁沒有客人,逛茶園、品春茶成為春季旅行“新寵”,馬面裙、采茶、煮茶成為假日旅游消費新熱點,大江南北處處有“人氣”,人們既能約一趟山地騎行、賞一片鄉村花海,也能觀一場文博盛宴、來一次露營體驗,部分城市或以傳統文化主題活動“出圈”,3天假期國內游客出游花費539.5億元,較2019年同期增長12.7%。
“文旅之花”次第盛開,“春日經濟”熱力十足,不僅是一種季節性的現象,更是人們生活水平和觀念提升、文旅供給不斷優化的綜合體現�!按喝战洕钡姆睒s,既得益于季節性需求的快速釋放,也離不開文旅供給的深厚積累。無論是“一朵鮮花”帶來的“破圈”效益,還是一次采茶、炒茶、品茶帶來“新中式”生活體驗,“不負春光”的背后,既是消費場景的融合煥新,也是“春日經濟”的開掘點和發力點,正是各種活動的火爆,點燃了人們的出游熱情,引領著假日的別樣風景。如果說消費市場的季節性規律為經濟增長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那么花式“整活”則為人們提供了更多元化的消費選擇。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春去花還在。如何讓“春日經濟”的繁榮持續下去,讓“春暖花開”變為“四季花開”,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持續期待,是我們需要深入思考的問題。順應消費節奏、因時而異、因勢而為,創新培育新型消費市場,保護經濟新業態,適應消費者日益多樣化的需求,注重打造特色產品,通過政策引導和市場推廣,培養消費者跨季節消費的習慣,培育不受季節限制的品牌,變“春日限定”為“四季長青”,才能持續煥發“時令經濟”的生機活力,實現全年消費市場的持續活躍。(作者 尹貴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