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一座古老而現代的城市。住在胡同里的人們,既能繪聲繪色地講述“六朝古都”的歷史,又能侃侃而談當下的熱點話題。在老城區的新聯會里,就有這樣一群“老北京”,他們用“新”的方式,展現著、傳承著對這座城市的熱愛。
劉錚:走過東城的街巷
去未知的地方旅行、拍攝讓人心動的視頻,這是新媒體人劉錚過去幾年的生活。而在加入東城區新聯會后,他的旅程又被牽回到童年的起點——四合院、老胡同、舊城樓。帶著“行萬里路”得來的經驗,劉錚和新聯會的成員們,再次把鏡頭對準了家鄉。
北京市東城區新聯會新媒體專委會主任、微博攝影博主劉錚參加東城網絡大V健康發展座談會,左一為劉錚。(受訪者供圖)講述我的城市
得知能夠站上永定門城樓拍攝時,劉錚的心里有些激動和雀躍。
“我小時候住在北京城的南邊,當時母親會推著我去天壇公園�!眲㈠P說,“在我十幾歲的時候,永定門城樓開始復建。伴隨著它一步步建成,我自己也慢慢長大,所以很有感情�!�
這次拍攝永定門,是為了制作“東城有約非凡十年”的系列視頻。作為一名“玩轉互聯網”的旅行Vlogger,自從加入了東城新聯會,有這樣的活動,劉錚便會跟成員們一起到街頭去拍攝,再把素材剪成短片,發在社交平臺上。
“那是我第一次站上永定門城樓,真的就是‘激動的心顫抖的手’�!眲㈠P說,“那天天氣很好,從南向北望,你甚至能看到鳥巢旁邊的建筑。非常通透、非常漂亮,讓我有一種歷史的穿越感�!�
這一天,劉錚和成員們走了很多個拍攝點。他記錄下了鼓樓上剛恢復的擊鼓表演,看到了從非洲遠渡重洋而來的永定門城樓的“金柱”,把自己對老北京的了解和情懷變成了相機里的一個個鏡頭。后來,劉錚用它們制作了題為《行走中軸閱見鼓樓》的Vlog,收獲諸多好評。
對劉錚來說,拍攝、制作這些視頻不僅是為了宣傳東城的文旅資源,也讓他自己——“這個城市里長起來的娃”——感到有趣和躍躍欲試。他說:“我講過一點它的故事,覺得它跟我的關系就更強烈了�!�
人是最美的風景
今年五月,東城區發布了“東城統一戰線資源地圖”,劉錚為四條旅游路線之一的“同文之旅”拍攝了視頻,以游客的視角,帶著觀眾去看琺瑯廠、紅橋市場等地。但比起北京城的風景,有時劉錚更希望把鏡頭對準北京城的人。
“我們這一次去拍北京琺瑯廠,在做鏡頭的取舍時,可能就幾秒鐘,但我們會更愿意把鏡頭留給人”,劉錚說,“不是再像以前一樣,我跟大家說‘你看這兒還有這個’,這些人才是最寶貴的,他們是獨一無二的�!�
“最美的風景是人”,這是劉錚旅行的座右銘,也是他作為新聯會成員拍攝宣傳視頻時,希望能融入進去的自己的理念。
“當地人”這道風景,展現著每座城市的獨特之處�!氨热缣旖蛉艘怀臣芪揖蜎_過去了,因為那是難得的、最能讓你感受到當地文化撲面而來的東西之一�!眲㈠P說,“北京胡同兒里也有很多類似的事情�!�
談起老北京的人,劉錚可以說出無數個有趣的、值得挖掘的理由。有“脾氣很倔的老街坊”,心里是想幫你、嘴上一定要損你的老大爺;有開在中軸線旁邊的小賣部,它們幾十年來見過了全國各地、形形色色的面孔;有紅橋市場里經驗老道的師傅,能靠“比劃”跟外國游客交流無阻。所有這些,都成為他創作時的靈感源泉。
其實,不僅是拍攝中會遇到有趣的人,在新聯會的新媒體專委會里,劉錚遇到的人也都是“有趣的”。雖然大家都以網名相稱,見面的時間很少,但按劉錚的話說,“新媒體人理解新媒體人”,彼此能懂得對方的想法,有困難也愿意伸出援手。
“旅行是一件開心的事兒,”劉錚說,“所以首先是自己要開心、要充滿活力,這樣創作出來的內容才能更具能量、給人帶來開心�!�
新聯會里的“姚大姐”:一顆“不老心”凝聚鄰里情
北京市東城區交道口新聯會副會長姚燕在元宵節慰問環衛工人,右二為姚燕。(受訪者供圖)在北京鐘鼓樓大街,許多人都認識一位“姚大姐”,她總是騎著一輛破舊的自行車,穿梭在胡同里,忙前忙后,為了自己的生意,也為了社區的福祉。
這位70歲的老人名叫姚燕,是“姚記炒肝”的掌門人,也是交道口新聯會的副會長。
她自稱“鐘鼓樓下長大的孩子”。在晨鐘暮鼓的回響中,鐘樓前的小廣場不斷變遷,曾經滿大街撿煤核兒的“姚丫頭”如今已兩鬢霜白,她守著父親留下來的小吃店,在不斷變化的經濟浪潮中尋找著新出路,同時也伴隨著社區的發展,不斷更新自己的社會角色。
前不久,交道口街道新階層領域樓宇園區實踐創新基地成立。當天,姚燕在社交媒體上第一時間發出自己的“報道”,讓身邊朋友都知道,社區里有了一片便民新天地,不僅能幫助居民理發、按摩、修腳、補鞋,甚至還能幫著“帶孩子”、提供法律咨詢,而且還是免費的。
在姚燕的“報道”里,交道口新聯會三年的工作成果一目了然:2021年5月,在交道口大興社區,聯動金板寸學雷鋒志愿者服務隊為社區居民理發;2021年10月,走進平谷七彩陽光兒童康復中心,為自閉癥兒童捐獻生活物資……圖文并茂,生動鮮活。
“這些年輕人做的事應該被更多人看見,向社會傳遞正能量�!币ρ嘣谏缃幻襟w平臺發布的文章,讓許多社區老居民第一次聽說新聯會這個“新鮮組織”。
一位70歲的老人加入新聯會,不但熱心公益,每天還琢磨怎么用互聯網發文章,讓大家了解新聯會,這樣一顆“不老心”源于她在商海中磨練出的經營本能——“求新求變”。
“父親一直教導我,要不斷學習新東西,不前進就會落后�!闭劦阶约旱摹安焕闲摹�,姚燕首先想到的是父親姚墨先。
上世紀80年代末,76歲的姚墨先以敏銳的目光發現了鼓樓腳下的餐飲商機,開辦了“燕平小吃店”,這是姚記炒肝的起點。在姚燕眼中,父親是個高明的“舵手”,他總能在時代的洪流中及時轉舵,找到合適的方向。
自2004年姚燕接手姚記以來,姚記炒肝總店從原來的23平方米擴大到300平方米,還開了三家分店。
“一味守舊,會被時代淘汰,但‘老味道’也不能丟�!痹谝ρ嗫磥�,姚記炒肝長久經營的底氣在“老”,出路則在“新”。如今的姚記炒肝,“新中式”裝修與窗外的鼓樓相得益彰,豆汁兒冰激凌、杏仁豆腐、麻辣鹵煮等“新品”滿足了年輕人的口味。
姚燕說,“姚記的變化是一點一點發生的,這些雖然是小事,但人們用餐的感受會不一樣�!比缃�,70歲的姚燕仍在不斷求索,她的“取經”對象既有“天興居”等老字號,也有新聯會這樣的“年輕組織”。
圍繞社區需求做公益是交道口新聯會的工作特色�!拔蚁矚g和這些年輕人在一起”,加入新聯會以來,無論是赴平谷看望自閉癥兒童,還是為附近社區居民公益剪發,姚燕從未缺席,久而久之,她逐漸在心里埋下了公益的種子。
采訪間隙,記者在鼓樓大街的姚記炒肝總店遇到一位有語言障礙的客人,他手持一張紅色的卡片和寫著套餐序號的白紙,在柜臺取走晚餐。
“這是新聯會帶給我的啟發,公益這根弦時刻不能松懈�!币ρ嗾f。
今年5月,姚燕把公益理念引入了門店經營。她與鐘鼓樓附近的兩個社區合作,發放紅色的“便民服務卡”。她說,“我第一批發了150張便民服務卡,由社區發放給行動不便的老人、殘疾人以及生活困難的居民。憑借這張卡片,所有菜品都可享受低折優惠�!�
胡同里的鄰里相助,是北京城醇厚的百姓記憶。鐘鼓樓下的老社區是姚燕的家,也是姚記“長大”的地方。加入新聯會,讓姚燕這顆“不老心”有了更大的舞臺,凝聚鄰里情,攜手社區居民共建鐘鼓樓下的美好家園。(完)(《中國新聞》報 作者 王曦澤 羅魯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