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記者 張士英 光明日報見習記者 胡沛然
清晨,第一縷陽光剛從東方升起,黑龍江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鄉漁業村的村民們便哼著世代流傳的漁歌收拾漁網,撐船離岸。當大小漁船劃破清晨的薄霧,駛向江流中心魚群密集的網灘時,這座赫哲故里、千年漁村的一天便開始了。
街津口一帶是赫哲族的發祥地和主要聚居地之一,考古工作者曾在這里發掘出石斧、骨箭頭等原始漁獵之物�!昂照堋币辉~最早見于《清圣祖實錄》,意為“東方的人”,也有“沿江居住之人”的意思,漁業村就坐落在三面青山、一面江水的臂彎中。
日頭慢慢爬上村外的街津山頂,村落的輪廓逐漸清晰,呈魚骨樣次第排列的紅頂磚瓦房繪著一幅幅壁畫,記錄著赫哲族依偎江河、徜徉山野的故事。這幅是江中游魚圖,江水里的“三花五羅十八子”大小魚類千百年來供養著赫哲人,墻上的魚兒似乎要掙脫束縛躍然壁間,擺動魚鰭激起水波;那幅是伊瑪堪傳說畫,沒有文字的赫哲族用口傳心授的史詩將民族故事代代相傳,畫中的赫哲英雄滿斗莫日根目光堅毅,仿佛抖抖魚皮戰甲就能與江中大魚再搏斗一場……從村頭到村尾,幾十張壁畫看下來,雖僅需千余步,卻仿佛走過了千年時光�! 翱爝M來坐!這都是俺家從江里打上來的鮮魚,看看想吃點啥�!壁s上中午飯點,漁家樂老板翁良玉招呼著食客,“這叫‘拉布塔哈’,就是生魚片,是蘸鹽、醋、辣椒面吃的;這叫‘塔拉哈’,就是烤到半熟的魚,都是赫哲族的傳統美食,看你們吃得慣不?”赫哲族的美食離不開魚,不嘗江鮮就不算到過赫哲人家,選擇到漁家樂吃飯的人多是為此而來。不一會兒,一盤盤點綴著紅綠作料的魚片,一條條披著薄薄炙烤外殼的鮮魚便端上桌來,新鮮的原料搭配獨特的做法引得食客嘖嘖稱贊。
對漁業村的人來說,一灣江水既是“飯碗”,也是“鄉愁”。翁良玉的漁家樂就開在村子北面臨江的山腳下。沿棧道攀上孤立水中的礁石遠眺,清澈、藍黑色的黑龍江,渾濁、土黃色的松花江在這里匯聚卻并不著急相融,形成兩江并流的奇觀。
“那邊差不多就是打魚的網灘�!表樦塘加袷种傅姆较蚩慈�,影影綽綽可見幾艘漁船在江心隨波搖晃,“俺是漢族,丈夫是赫哲族,從小到大喝的是江水,吃的是江魚,聽的是發生在江上的故事,現在也還像祖祖輩輩一樣做著打魚的營生。這些年,來村里旅游的人越來越多,村里不少外出打工的人回來開起了民宿、餐館,俺們也用自己家打上來的魚和家里現成的房子開起了漁家樂。大家都想看看俺們這個赫哲族村現在是個啥樣,咱更得把日子過紅火了!”
日頭偏西,赫哲族傳統手工藝傳承人孫玉林的小店中仍擠滿了前來打卡的游客,門口不大的桌子上整齊擺放著一張張平整的大馬哈魚皮,在太陽的照射下泛著亮光�!霸缒觊g赫哲人缺衣少布,就把魚皮加工后做成衣服,不光結實,還能抵擋寒氣和潮濕�!睂O玉林一邊往畫布上粘貼剪裁好的魚皮,一邊給慕名前來的游客介紹。魚皮畫制成后一般不再染色,制作者要隨著魚皮的顏色深淺、紋路走向作畫,先在魚皮背面用鉛筆勾畫出大致形狀,用剪刀、美工刀一點點鏤刻,再縫合、粘貼、裝框,一幅魚皮畫才算完工。仔細端詳魚皮畫上的天然魚鱗花紋,凹凸不平又渾然天成,畫面古樸粗獷卻富有質感,材料的靈氣與匠人的手藝完美結合。
就像漁業村早已不是之前那個村民住窩棚、穿魚皮的小漁村一樣,魚皮畫的題材也已不再局限于赫哲族的漁獵生活。孫玉林的小店里掛著“家和萬事興”“花開富貴”等主題的魚皮畫�!拔易聊ブ�,現在日子變好了,咱赫哲人的新生活也得讓大家都看到�!睂O玉林說。夕陽打在滿墻的畫上,魚皮原本的黑白色成了粉紅色,畫上描繪的光景被襯得更加紅火。
落日沉到江面時,漁船緩緩回港靠岸。漁民們合力將滿倉漁獲卸下,空氣中彌漫著淡淡的魚腥味,這是屬于赫哲人的豐收味道。趁著太陽的余暉還在,江灘上點起了篝火,漁業村的漁民與游客圍在火堆旁,和著江水起伏的節拍、風吹林梢的低語,同唱一首《烏蘇里船歌》,同跳一支赫哲舞蹈。船歌悠揚,舞蹈歡快,千百年如一日,一日唱出千百年。赫哲族雖然沒有文字將自己的歷史記下,但早就把它鐫刻在了無數個這樣的清晨與傍晚當中。
夜漸深,但篝火未熄,歌聲未斷……
《光明日報》(2024年09月15日 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