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9月16日消息(總臺記者譚瑱 葛修遠 崔建軍)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中國之聲新中國成立75周年特別策劃《故事開始的地方》,還原經典作品創作歷程,捕捉故事原型地的變遷脈搏,續寫新時代的中國故事。
《雪山大地》原著摘錄:向上的路銜接著冰白與蔚藍,生命的制高點如此的光亮啊,愛與太陽跟蹤而來,向他說一聲“扎西德勒”。
自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瑪沁縣啟程,沿河谷向西北行進。一路上,草甸連綿,山巒相依。當汽車蜿蜒攀行至山路盡頭,視野驟然開闊,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雪山大地》封面圖原型阿尼瑪卿雪山躍然眼前。
阿尼瑪卿雪山(記者譚瑱 攝)
阿尼瑪卿雪山是黃河源頭最大的山峰,主峰瑪卿崗日海拔6282米,終年積雪。在太陽的照射下,皚皚白雪閃耀著光亮。群峰之間,一條條冰川宛如銀瀑懸掛其中�!鞍⒛帷痹诓卣Z里有祖父的意思,對藏族人民來說,阿尼瑪卿雪山不僅是一座山,更是哺育他們的親人。
阿尼瑪卿雪山(記者譚瑱 攝)
小說《雪山大地》開篇,“我”的父親——沁多縣原畜牧科長去到阿尼瑪卿草原蹲點調查。雖然是漢族干部,但他說著當地的語言,尊重他們崇敬的阿尼瑪卿雪山,很快贏得草原人民的信任,還獲得了一個藏族名字“強巴”。從此,他扎根雪山大地,與幾代草原建設者,共同書寫了青海藏區20世紀50年代以來的時代巨變。
楊志軍接受記者采訪(記者牛牧 攝)
作家楊志軍在青海生活了40年,是青海藏區變遷的親歷者�,F在已經定居青島的楊志軍幾乎每年都會回青海生活一段時間。
楊志軍表示:“這些年牧區的變遷大到什么程度,每年都得回去,要是不回去,過上兩年再回去,就發現很陌生了,就不認識了。所以每年都得回去,得認識一些新事物,得了解一些新人物�!�
牧民攝影師才讓當周就是楊志軍今年見到的新朋友。今年,楊志軍曾兩度到訪才讓當周所在的瑪沁縣大武鎮尼瑪龍村。錯過了前一次見面機會的才讓當周,放下了手頭的拍攝工作,提前一周在村里等候楊志軍到來。
才讓當周說:“楊志軍老師的《雪山大地》,是用文字記錄下來的,我用相機鏡頭記錄下雪山大地,我們兩個記錄的是同一件事情。他也就愛這個雪山大地,愛自然。跟我一模一樣�!�
才讓當周給記者展示他的攝影作品(記者牛牧 攝)
今年47歲的才讓當周,從小與牛羊為伴,放牧生活是他青少年時期的全部。十幾歲時,要辦理身份證,他去州里的照相館拍了人生中第一張照片。
才讓當周表示:“小的時候我們牧區不要說相機,連紙和筆都買不上。我小的時候去放牧,就在石板上畫牧民、牛羊等。冬天到了,要是下雪,任何地方都可以畫了�,F在想起來,這是我攝影最初的理想�!�
才讓當周鏡頭下的雪山大地和牧民(央廣網發 受訪者供圖)
才讓當周把這些年更迭下來的相機全都收藏在家里專門的柜子里。這些相機既定格了這片土地的美好,也記錄了牧民們越來越富裕的日子。
才讓當周表示:“后面我們的日子慢慢就過好了,村里面修了路,挖蟲草、賣蟲草、賣牛羊等就方便一些了。慢慢賺到一些錢,然后就買了膠卷相機,相機就一個一個換了下來�!�
周末,才讓當周和弟弟才桑一大家子聚在一起,上小學的侄子東贊有些緊張,因為他要把這周看過的《雪山大地》章節讀給一家人聽。
東贊:學校終于完工了,五排教室、三排宿舍、一排辦公室、一排教師宿舍,還有一個大食堂和一個小食堂,原來的“一間房”,成了唱歌跳舞開大會的禮堂……
東贊讀得并不順暢,但一家人聽得很認真,每個字都是他們的生活。當聽到小說中的沁多縣還沒有一所學校時,才讓當周也會想起自己沒上過學的遺憾。而如今,在他的支持下,愛畫畫的女兒走出了雪山大地,去成都一家藏文學校學習了唐卡繪畫。
才讓當周說:“她念完了高級中學以后,我說你一定要畫唐卡,要上學、要走出去。給下一代分享一下,做一下,看一下�!�
從過去靠牛糞取暖的“一間房”到如今青磚瓷瓦的現代化教學樓,從泥地操場到標準塑膠跑道,從簡易黑板到網絡一體化的智慧黑板……楊志軍把果洛乃至藏區教育事業的變化概括為從“要上學”到“有學上”再到“上好學”。
楊志軍表示:“過去的牧民孩子大了以后只要有牛羊、有草場,那就有吃有喝。但是現在追求不一樣了,是注重教育,很多孩子都送到縣上去上學,送到州上去上學,再到送到省城去上學,甚至很多考大學都考到外地�!�
《雪山大地》原著摘錄:桑杰我算了一下,養摩托車比養馬劃算。拿了錢去牧人家買羊,再騎著摩托車把羊趕回來,好幾天的事一天就能辦完。桑杰小心翼翼地問:“摩托車是什么?”晉美哈哈大笑:“你真是個老牧民�!蔽艺f:“阿爸啦,就是機器馬�!�
曾幾何時,遼闊的草原上,駿馬和牦牛馱載著牧民近乎全部的生活�,F在,小汽車已經是家家戶戶的標配。才讓當周的弟弟才桑是尼瑪龍村黨支部書記,他說,他們村168戶村民擁有100多臺汽車。
才桑表示:“以前在草原上,馬是最主要的交通工具,現在政策好了,條件好了。買摩托車,一家一個轎車,所以現在馬很少了�!�
才桑(記者譚瑱 攝)
走進才桑在草原上60平方米的磚房,寬敞明亮、干凈整潔,家具與擺設都遵循著藏式傳統。才桑說,曾經逐水草,牧牛羊,帳房、地窩子、草坯房甚至畜棚就是他們的家。上世紀90年代末和20世紀初,牧民陸續建起了定居點,他們家也第一次住進了土坯房。風吹雨打,墻倒屋漏,沒幾年土坯房居住就有了安全隱患。2012年,受益于政府危舊房改造項目,他們全家搬進了磚房。
才桑表示:“高原上的環境和家里的條件特別差,我們住在帳房里,那時候吃的和穿的方面特別有困難。2012年,大武鎮領導都過來看了房子,最后每家每戶都蓋了房子。60平方米,自己出2萬元,公家出4萬元�!�
果洛藏族自治州瑪沁縣大武鎮尼瑪龍村(記者譚瑱 攝)
從逐水草而居,到在定居點落戶。在楊志軍看來,雪山大地發生的最大的變化就在于生活方式和生產方式的改變。
楊志軍表示:“現在你看,在冬季牧場的定居點里,就會發現牧民不光是自己住的房子,他給牛羊也搭的是暖棚。過去是沒有的,羊的產羔季節是冬天和春天,天氣特別寒冷的時候,帳篷里頭滿地都是羊羔�,F在有了房子,有了育羔房,干草房,牛圈有大的廠棚,這些給畜牧業的發展帶來了極大的好處�!�
《雪山大地》原著摘錄:已經沒有波浪起伏的草潮了,也沒有了連片的結著草籽的穗頭齊嶄嶄彎腰鞠躬的景象,草場的退化也是晚夏的退化,風顯得不那么綠了,清透中飄揚著縷縷的渾濁。
小說中,牛羊的數量日益增多,起初牧民們滿心歡喜,但很快,他們就察覺到了雪山大地的微妙變化——廣袤的草場開始逐漸顯露出裸露的土地,昔日豐茂的青草變得稀疏。強巴敏銳地意識到,草原正在經歷前所未有的退化與沙化危機。
瑪沁縣大武鎮尼瑪龍村的牦牛(記者譚瑱 攝)
尼瑪龍村村民現在一共養了4萬多頭牛。才桑說,果洛全境地處三江源核心地區,為了保護好“中華水塔”,他們冬夏劃區實行輪牧,讓草場能休養生息。不僅如此,村里28位牧民還當上了生態管護員,每天巡線幾十公里,保護草場、記錄雪線,救助野生動物……
才讓當周在阿尼瑪卿雪山下拍攝(記者譚瑱 攝)
雪山大地上的這一幕幕更迭,才讓當周都用鏡頭記錄了下來。
才讓當周說:“就在那座山上,我最多見了400只野鹿。這幾年這里很多人發現并拍到了雪豹。我一直堅持拍下去,導致我拿不動相機了,還是過來看看阿尼瑪卿雪山�!�
楊志軍既是雪山大地滄桑巨變的書寫者,也是見證者。他目睹了教育成為橋梁,引領著年輕人走出了大山的懷抱。也欣喜地看到那些見過山外世界的年輕人,重返雪山大地,繼續書寫新的變遷。
楊志軍表示:“外面的世界很精彩,精彩的東西他已經看過了。雖然回來的他仍然是個牧人,但是和他出去之前的牧民完全就不一樣了。我在阿尼瑪沁雪山腳下放牧,我是一個阿尼瑪沁雪山的守望者,我要守護雪山�,F在牧民的那種情懷、格局、想法,還有思維都和過去不一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