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bject id="bz0x0"></object>
      <acronym id="bz0x0"></acronym>
      <p id="bz0x0"></p>
    1. <td id="bz0x0"><ruby id="bz0x0"></ruby></td>
      <pre id="bz0x0"></pre>

      首頁  »  新聞頻道  »  國內新聞

      奮進強國路 闊步新征程|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新中國成立75周年文化發展成就綜述

        新華社北京9月17日電 題: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新中國成立75周年文化發展成就綜述

        新華社記者周瑋、王鵬、徐壯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

        在5000多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黨和人民偉大斗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凝聚億萬人民為新中國發展不懈奮斗。

        新中國成立75年來,社會主義文化發展之路愈走愈寬廣,為民族復興積蘊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人民至上

        2024年2月,北京人藝經典話劇《茶館》再次登上舞臺。自1958年首演以來,這部北京人藝的“看家戲”始終經久不衰、一票難求。

        《茶館》不僅深刻刻畫出舊時代的黑暗與痛苦,暗示了新世界對當時民眾的迫切性,更以詼諧幽默的京味兒語言展現不同時代的風土人情和市井生活。

        源于人民、為了人民、屬于人民,是社會主義文藝的根本立場,也是社會主義文藝繁榮發展的動力所在。

        2024年7月14日,烏蘭牧騎隊員在內蒙古第34屆草原那達慕開幕式上表演。新華社記者 貝赫 攝

        由新中國成立初期的一窮二白邁入大繁榮大發展的新時代,文藝為人民,是貫穿新中國文藝史的精神脈絡。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人們讀著《創業史》,唱著《我們走在大路上》,心潮澎湃投入建設大潮;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大家聽著《在希望的田野上》,讀著《平凡的世界》,看著《渴望》,滿懷熱情投入時代洪流;進入新時代,人們在電視劇《大江大河》、電影《流浪地球》中,感悟一個大國的氣度與創造。

        75年來,我們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不斷滿足人民多層次、多樣化、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群眾文化生活日益豐富多彩,文化軟實力大幅提升。

        文藝創作精品迭出——

        從《紅色娘子軍》《野火春風斗古城》《天云山傳奇》《廬山戀》,到《黃土地》《秋菊打官司》《甲方乙方》《長津湖》;從《許茂和他的女兒們》《組織部來了個年輕人》《白鹿原》,到《繁花》《人世間》《雪山大地》……文藝創作者堅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用一系列精品佳作回應時代主題和人民心聲。

        文化服務設施不斷完善——

        新中國成立初期,公共文化服務設施極其短缺,1949年,全國公共圖書館僅有55個、博物館21個。2023年末,全國共有公共圖書館3246個、博物館6833個。我國公共文化設施建設取得長足進步,為豐富群眾文化生活提供了有力支撐。

        文化產業繁榮發展——

        自2003年文化體制改革試點到全面展開,文化產業快速發展,新業態迅速興起。2023年,全國規模以上文化及相關產業企業實現營業收入129515億元,文化服務業支撐作用增強,文化新業態行業帶動效應明顯。

        著眼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高質量文化供給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文化獲得感、幸福感。

        守正創新

        1979年,大型民族舞劇《絲路花雨》在中國西北誕生。編創者們從敦煌莫高窟的壁畫和彩塑中尋找靈感,將千年前的文化瑰寶編排成動人心弦的舞臺作品。

        今年5月,《絲路花雨》迎來了首演45周年。這些年,《絲路花雨》常演常新,將絲路風情與敦煌文化帶到40多個國家和地區,向世界展示著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

        遠眺北京中軸線上的鐘鼓樓與景山(2024年7月20日攝)。新華社記者 陳鐘昊 攝

        國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鑄之。75年來,我國著力建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體系,積極推進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以自信開放的姿態更好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中華文化煥發新的時代光彩。

        薪火相傳,守護好中華民族的文化根脈——

        不久前,“北京中軸線——中國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申遺成功,成為我國第59項世界遺產。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文化遺產保護領域不斷拓寬,保護體系逐漸完善,保護成效日益凸顯,保護意識不斷增強。目前,我國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058處,較1961年公布的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80處,增加了20多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1557個,43個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冊,居世界第一。

        與古為新,擔負起新時代的文化使命——

        別具匠心的考古盲盒、精致可口的文創雪糕……今日之中國,“文博熱”火爆、“文創風”勁吹。

        革故鼎新、與時俱進是中華文明永恒的精神氣質。

        從1972年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發掘廣受關注,到《國家寶藏》《典籍里的中國》《如果國寶會說話》等文博節目創新出圈;從創建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到支持各地建設非遺工坊6700余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因創新創造彰顯出旺盛的生命力、創造力、影響力。

        揚帆出海,為人類文明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2023年5月,中國與中亞五國領導人“長安復攜手”。在贈送中亞國家元首的禮品中,有一件“何尊”。透過西周何尊銘文“宅茲中國”,世界更加理解“何以中國”。

        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主要同社會主義國家及亞非拉友好國家進行文化交流;改革開放后,我國對外文化交流不斷擴大和深化;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文化交流、文化貿易和文化投資并舉的“文化走出去”,令中華文化影響力日益增強。

        數據顯示,2009年至2021年,我國文化服務進出口規模由177億美元增長至1244億美元�!冬樼鸢瘛贰断眿D的美好時代》等影視劇、網絡文學作品在海外收獲大量“粉絲”,海外中文學習人數超2500萬、累計學習和使用中文人數近2億……文以載道,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注入深厚持久的文化力量。

        立心鑄魂

        金秋時節,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迎來絡繹不絕的觀展者。從2021年6月18日開館以來,接待觀眾數百萬人次。

        這座承載百年崢嶸記憶、彰顯新時代恢宏氣象的殿堂里,一件件實物、一幅幅展板、一張張照片,記錄中國共產黨人獨特的精神標識。

        位于北京的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2021年6月22日攝)。新華社記者 鞠煥宗 攝

        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兩彈一星”精神、特區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災精神、脫貧攻堅精神……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源頭的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滋養著中華民族心靈家園。

        75年砥礪奮進,75年英雄輩出。

        前三分之二人生用鋼槍保衛人民、后三分之一人生用鋤頭造福人民的開國將軍甘祖昌,“寧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石油工人王進喜,“最高境界是愛人民”的援藏干部孔繁森,用無私的愛心和智慧點亮萬千鄉村女孩人生夢想的“燃燈校長”張桂梅……犧牲、奮斗、創造,從革命年代“取義成仁今日事”,到改革歲月“貧窮不是社會主義”,再到新時代“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一定能夠實現”,新中國的英雄模范以實際行動詮釋和光大中華民族品格風范。

        人無精神則不立,國無精神則不強。

        75年來,我們黨始終注重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堅持一手抓物質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在推動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促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繁榮發展,加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立志氣、強骨氣、筑底氣。

        偉大的事業需要偉大的精神。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必須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

        “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24字要求明確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是對黨長期踐行的核心價值觀進行的科學提煉,為中國精神注入了新能量。

        人民有信仰,國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

        讓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一個個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在中華大地落地開花,以文化人、成風化俗。

        打造中華文化重要標志,長城、大運河、長征、黃河、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貫通文脈、彰顯自信。

        推進網絡文明建設,壯大網上主流輿論陣地,加強網絡空間文化培育,深化網絡生態治理,“大流量”澎湃正能量。

        ……

        當高樓大廈在我國大地上遍地林立時,中華民族精神的大廈也巍然聳立。

        沿著不可逆轉的偉大復興之路踔厲前行,新時代中國飽蘸歷史筆墨,揮寫中華文化新篇章。

      • 相關閱讀
      • 文化中國行·文博日歷丨今日中秋,和古人來個“千年共月餅”

        中秋節到了唐代人申請交換一張月餅的圖片??唐代人吃的月餅啥餡兒?舉頭望明月低頭吃月餅可能是你和唐代人在中秋節會同頻做的事這塊寶相花月餅出土于新疆吐魯番是目前僅有的一件唐代月餅式食物文物外觀以八瓣蓮花紋為...

        時間:09-17
      • 感受中秋佳節的時代意蘊(今日談)

        9月15日,2024年北京中秋國慶彩燈游園會“京彩燈會”對公眾開放。記者 潘俊強攝丹桂飄香、銀月光滿,我們迎來又一個中秋佳節�!霸碌街星锓滞饷鳌�,一輪明月寄托著悠長的人文情感�!霸鲁鲳ㄙ狻钡拿篮�、“千里共嬋娟...

        時間:09-17
      • 第47屆世界技能大賽閉幕 中國位居金牌榜和獎牌榜首位

        光明日報北京9月16日電 記者邱玥從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獲悉,當地時間9月15日晚,第47屆世界技能大賽在法國里昂閉幕。中國代表團在全部59個項目中,共獲得了36枚金牌、9枚銀牌、4枚銅牌和8個優勝獎,位居金牌榜、獎牌...

        時間:09-17
      • 文化活動豐富多樣 節日市場供應充足

        又是一年中秋時,人們用各具特色的文化活動迎接佳節。各地各部門多措并舉,保障供應、穩定物價,消費市場活力涌現。文旅市場顯活力立足傳統民俗、構建文化場景,中秋佳節,各地積極打造文旅新產品、新業態、新場景,...

        時間:09-17
      • “擁抱大市場、共享新機遇”

        據新華社北京9月15日電 (記者周文其、魏夢佳)橙黃的炸串、深紅的肉片、翠綠的蔬菜,盡管只是模型,呷哺呷哺在2024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上的展臺依然讓人垂涎欲滴。過去每屆服貿會呷哺集團都沒錯過,今年再赴“...

        時間:09-17
      • 中秋快樂!快來查收屬于你的“月亮”

        今日中秋送你??????????????????愿得年年,常見中秋月愿想見的人,此刻就在身邊(快來查收屬于你的月亮)↓↓↓...

        時間:09-17
      • “加大在中國的創新發展是堅定承諾”

        85個國家和國際組織、450余家世界500強和行業龍頭企業參會,200余項融合創新成果發布——“加大在中國的創新發展是堅定承諾”觀眾在服貿會國家會議中心阿里巴巴公司展臺體驗VR設備。新華社記者 曹夢瑤攝服貿會上,一...

        時間:09-17
      • 2024服貿會新觀察:供應鏈服務打造全球 “共贏鏈”

        動動手指就能購買全球商品,足不出戶就能參與求職面試,近距離體驗無人配送車、智能機器人等智慧物流與供應鏈安全新保障措施……在2024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以下簡稱“服貿會”)供應鏈及商務服務專題展上,完...

        時間:09-17
      • 有意思的中國節|熬夜、逛夜市,古代中秋節就有“Citywalk”?

        “八月十五月兒圓,家家戶戶慶團圓�!睆墓胖两裰星锕澏季哂谐呷藲�。在這一天,古代人不光要對月祈福許愿“貌美如嫦娥”,還要盛裝打扮,邊賞月邊逛街來一場夜間“Citywalk”�?缭角�,從拜月、賞月再到探月,中...

        時間:09-17
      免責聲明:本網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本網站轉載圖片、文字之類版權申明,本網站無法鑒別所上傳圖片或文字的知識版權,如果侵犯,請及時通知我們,本網站將在第一時間及時刪除。
      亚洲中文无码不卡视频_青青青青久久国产免_国产精品视频久久第一页_亚洲无码在线免费观看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