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家住的老木房,一家不出讀書郎,出門就是牛糞塘,有女不嫁索花郎�!�
往日的四川省阿壩州松潘縣毛兒蓋鎮索花村偏居深山一隅,這里海拔高,牧場離村子遠,牧民居住分散,曾經是有名的“空殼村”。
如今的索花村,一排排新房整齊劃一,一座座小院國旗飄揚,一顆顆紅星在房頂熠熠發光,乘著國家民委組織開展的和美村寨建設東風,索花村堅持產業發展和生態保護同頻共振,這片曾為紅軍提供了糧食、肉干、野菜的紅色大地正煥發著新的生機。
▲索花村全景。
紅色基因+黨建,讓村民“聚”起來
索花村位于青藏高原東北邊緣,坐落在松潘草原上,距離松潘縣城162公里,轄兩個村民小組,有村民87戶460人。
一直以來,索花村牢牢抓住基層黨建這個“牛鼻子”,把“強支部、變思想、凝人心”作為突破口,健全“黨委抓支部、支部管黨員、黨員帶群眾”工作機制,以“傳承革命精神,鍛造過硬支部”為目標,深入推進黨支部標準化規范化建設,強化黨員教育管理,增強班子的整體功能,使之成為黨群議事學習的場所和為群眾辦事的“便民服務中心”。
“以前村上開個黨員大會,支部書記要挨個兒去動員,現在的黨員干部個個干勁十足……”說話時,村里的老黨員卜爾娃眼神里充滿肯定。
建立黨支部統一領導、村委會成員依法履責、群眾廣泛參與的自治治理體系,成立村民議事會、紅白理事會、老年人協會等組織,通過召開村民小組會、戶代表會、壩壩會,組織黨員、群眾集體協商議事、決事、辦事,引導群眾廣泛參與項目建設、環境整治等,確保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
“今年,我們及時修訂完善村規民約,提高群眾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務意識,實現依法治村、以規管村�!痹髋沓跽f。
▲松潘縣在毛兒蓋紅色文化展覽館上黨課。
穿過索花大橋,就是毛兒蓋紅色文化展覽館,館內含歷史背景介紹,毛兒蓋戰斗聲光電場景還原,毛兒蓋會議情景還原,紅軍籌糧情況,青稞、野菜標本展示,軍民魚水情等多個場景。展覽館門口,也是索花村宣傳黨的主張、貫徹黨的決定、領導基層治理、團結動員群眾、推動改革發展的重要地方。
扎西彭初說:“我們定期在此開展‘三會一課’和主題黨日活動,邀請村里的老黨員,用他們的親身經歷給年輕黨員上黨課�!�
結合夏季牧場離村子比較遠、牧區群眾居住也比較分散的實際,索花村及時成立“馬背宣講隊”“摩托車宣講隊”,穿梭于草山、牧場之間,用通俗易懂的語言開展宣講,切實把黨的聲音傳遞到每一戶牧民家,將國家的惠民政策落到實處,將索花村的未來發展藍圖刻到每一個群眾心里。
紅色基因+文旅,讓村民富起來
1935年8月20日,著名的毛兒蓋會議在這里召開,之后紅軍從這里出發,向北挺進,走向勝利。不只會議會址,毛兒蓋戰斗、紅軍籌糧、毛兒蓋人民支援紅軍等紅色資源也十分豐富。至今,毛兒蓋流傳著關于“木板借條”“紅色土司安登榜”等不少動人的故事。
▲索花村整潔的村貌。
索花村黨支部書記扎西彭初介紹,著眼“綠色生態江河源、紅色印記毛兒蓋”總體定位,索花村堅持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整合少數民族發展、鄉村振興、交通、文旅等行業資金2000余萬元,大力挖掘保護紅色資源、賡續傳承長征精神,修建毛爾蓋會議會址陳列館、紅色文化廣場等紅色陣地,建成毛兒蓋紅色文化旅游3A景區,將索花村打造成“黑水—松潘—紅原”長征路上的紅色史詩驛站,努力做到有址可尋、有物可看、有史可講、有事可說,推動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許多慕名而來的回頭客習慣來此避暑觀光、追憶偉人。
如何用好紅色資源,讓紅色資源在和美村寨建設中“活起來”?索花村探索“集體主辦、村民參與、利益共享”的經濟發展新模式,啟動紅色美麗村莊試點村建設,修建紅色記憶展覽館、紅色文化廣場等,對民宿、旅游廁所、村容村貌進行再提升、再改造。出實招壯大村集體經濟,年收入達10萬元。興辦餐飲娛樂、商鋪門店、賓館服務等經濟實體80多家,讓群眾在家門口實現增收致富。
“村兩委帶著我們發展紅色旅游,壯大村集體經濟,我們村的環境越來越好,來參觀學習的人也越來越多,老百姓的腰包比以前更鼓了�!贝迕袼骼蛇_基開心地說。
索花村以阿壩州“五個融合”推動紅色旅游發展為契機,開展紅色教育,實現“體驗式”學習,增強“紅色家底”影響力。該村還整合文化資源,加快公共文化事業發展,逐步完善村級文化廣場,不斷加大村級文化活動設施建設力度,興辦文化活動室、圖書閱覽室、影視放映室等。
為了提升當地旅游的吸引力和競爭力,發展紅色旅游產業,索花村積極推進組團發展精品旅游路線,在毛兒蓋片區,以索花村為中心,聯動草原村、克藏村、格丫村,打造“西部紅色農牧推進示范片”,推出“雪山腳下的艱苦歲月展示帶”,構建集革命傳統體驗、紅色精神傳承、綠色休閑觀光等功能于一體的紅色文旅體系,切實把紅色、綠色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發展優勢。
紅色基因+生態,讓村子美起來
清一色的黃墻紅瓦,整潔干凈的村道,小村莊變身“大景區”,房前屋后多了“大花園”。
▲索花村。
建設和美村寨,守護生態之美不能少。索花村堅持規劃先行,先后編制村級發展規劃,以維持生態效益為重點,描繪村莊規劃“藍圖”,將草畜平衡、環境治理、污水處理等納入村規民約。
結合實際,索花村兩委班子組織全村黨員、群眾,開展“三域一居”環境綜合整治行動,黨員亮身份、作表率,主動認領責任區,自覺做環境整治先行者,廣泛調動群眾的積極性,對村莊道路、小賣部、餐館等周邊環境進行整治,打造環境優美整潔的美麗鄉村。
“通過整治行動的開展,村上公共場所、房前屋后沒有垃圾了,河水也變得清澈了,村容村貌得到較大改善,面貌煥然一新�!贝迕裨飨残︻侀_。
索花村大力實施“五改三建”“五通四化”工程,累計投入資金300余萬元,集中整治村域公共空間,全面梳理整治庭院衛生,村容村貌煥然一新。深入開展增草增林增綠行動,實施防風固沙、護岸增綠帶建設,系統推進人草畜三配套綜合平衡、“兩化三害”治理工程,構建綠色生態家園。持續推進基層治理,用積分獎勵、網絡投票等形式評選“干凈人家”“美麗庭院”,促進戶戶比衛生、家家比干凈良好習慣的養成。
世世代代以牦牛養殖為生的索花村,草場載畜量過載,如何平衡生態與發展的問題是該村需解決的發展難題。索花村以“支部+合作社+農戶”的模式推進肉�,F代品種改良養殖基地建設,積極探索牦牛標準化養殖,對放養牦牛進行標準化飼養。通過努力,鄉鎮草場載畜量有效降低并逐步趨于合理,戶均年收益卻增收1萬元,做到草畜平衡的同時實現牧民增收。
“以前的草場上密密麻麻都是牛,越界放牧的現象很多�,F在好了,村上嚴格減畜,推行標準化養殖,牛少了,草多了,出欄率高了,草原生態變好了�!蹦撩矜刈尪嘀葚Q起大拇指。
圍繞毛兒蓋生態養殖產業發展的實際需要,索花村與成都航空職業技術學院、四川牦牛先生科技公司簽訂“航空牧場”三方合作協議,建立24小時全方位監控的可追溯系統,對牦牛生長情況、健康狀況進行全面跟蹤,依托航空科技,采用無人機放牧的形式,推進生態牦牛養殖,打造航空生態牧場。
賡續長征精神,用活紅色資源,建設和美村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跋乱徊剿骰ù鍖⒘⒆惝數貙嶋H和群眾需求持續改善鄉村生產生活條件,大力發展生態產業,補齊基礎設施短板,豐富群眾文體生活,營造優美人居環境,讓各族群眾共建美好生活、共享發展成果、共促民族團結�!泵珒荷w鎮副鎮長嘎瑪王青說。
(本文圖片由索花村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