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開爐前,老人都會仔細檢查爐子
59歲的張文華老人是洛南縣城關鎮周村蝗蟲廟鑄造廠的創始人和經營者。據悉,蝗蟲廟鑄造廠是商洛市現存的最后一家鑄造廠,而張文華老人也是當地最后的手工鑄鐵工匠。
鑄造工藝已有上千年歷史
上世紀80年代中期,張文華憑著自己所學手工鑄造技藝,創建了這座面積不大的鑄造廠,主要鑄造一些農村使用的犁鏵、爐齒、小鍋等日常用具。張文華老人所采用的鑄造技藝,是一種原始古老的鑄造方法,被稱之為砂鑄、翻砂,主要通過高溫將金屬熔化成液態,倒入模板內,待液態金屬冷卻凝固而制成不同形狀的器具,這種鑄造工藝已有上千年歷史。上世紀90年代初,張文華老人憑著過硬的鑄造手藝,鑄造生意紅紅火火,年營業額達10萬元,純利潤超過兩萬元,后來廠子還購買了車床、電焊機、氧氣焊等器械用來生產粉碎石頭的粉碎機、烤煙用的爐條。
見到張文華老人時,他正在加工犁鏵,犁鏵是農民耕地時安裝在犁上用來破土的工具。“鑄造犁鏵,要經過制模、熔鐵水、澆鑄等十幾道工序,現在鑄造好犁鏵只能等人來買,如果自己外出推銷,連路費都不夠。”張文華笑著說:“這次開爐生產犁鏵,距上次生產已隔近10年,也就是說,上次生產的犁鏵用了這么多年時間才賣完。生產手工犁鏵不僅要有適宜的沙土當模具,而且要嚴格把握每道工序,這樣才能鑄造出光滑、結實的犁鏵。
傳統技藝面臨傳承困境
張文華老人告訴記者,鑄造這活又苦又累,年輕人都不愿意干,特別是近幾年,隨著農村農具需求量的銳減,鑄造生意一年不如一年,他所加工的東西在市場上逐漸沒有了銷路,傳統技藝也慢慢淡出人們視線。
近幾年,隨著國家對農機具補貼標準逐年提高,多數農民耕地都用上了現代化的農機具,犁鏵在農村幾乎已無人使用,其生產工藝也面臨失傳的現狀。張文華說,他也知道自己生產的犁鏵銷路不好,但如果還有人需要,他就會生產,如果他不生產的話,大家在市場上想買都很難買到犁鏵了。
從事這一行業多年,張文華對鑄造這門技藝有了很深的感情,面對現狀,他也不知還能堅持多久。“手工做活,生產量小,投入勞動力大,加上產品沒銷路,請人又付不起工資,這個行業實在沒辦法做了,但讓我把廠子關了我又不甘心。”(西安晚報 張紅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