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通訊員 趙敏鴻 李桃峰
今年8月以來,面對嚴峻復雜的國內外形勢和國內新冠肺炎疫情散發及本地疫情突發帶來的多重考驗,市委、市政府科學決策,及時果斷施策,堅決阻斷疫情傳播,多次召開會議部署穩住經濟工作,全面推進復工復產和生產生活秩序恢復,持續加大宏觀政策扶持力度,政策效應較快顯現。前三季度,全市經濟在不利因素沖擊下實現平穩增長,在波動前行中彰顯韌性,“拼”得了一份來之不易的經濟成績單。
據初步核算,前三季度全市生產總值668.43億元,同比增長3.6%,較上半年回落1.3個百分點。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78.52億元,同比增長4.3%;第二產業增加值289.92億元,增長2.8%;第三產業增加值299.98億元,增長4.0%。
農業生產平穩,特色產業發展良好。前三季度,全市完成農業總產值149.73億元,同比增長4.7%,實現增加值83.09億元,同比增長4.4%,較上半年回落0.7個百分點。我市以“小木耳,大產業”引領“菌果藥畜茶”特色產業發展,多極支撐農業經濟。1月至9月,全市蔬菜及食用菌產量38.10萬噸,同比下降0.4%;中草藥13.82萬噸,下降5.7%;核桃8.59萬噸,增長14.9%;板栗1.56萬噸,增長14.7%。
工業穩中趨緩,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較快。全市規上工業總產值同比增長6.1%,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2.3%,較上半年回落5個百分點。其中,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同比增長20.2%,較上半年加快7.8個百分點。從三大門類看,采礦業產值同比下降13.0%,制造業增長6.4%,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同比增長 23.8%。從支柱產業看,綠色食品產值同比增長11%,現代材料同比下降6.6%,現代醫藥同比下降5.5%。從產品產量看,57種中33種產量同比增長,鐵礦石成品礦增長78%,精鋅和太陽能電池分別下降14.1%和18.6%。
建筑業發展良好,內生動能不斷增強。我市建筑業總產值109.36億元,同比增長10.2%。建筑業增加值41.33億元,同比增長11.6%,較上半年加快1.5個百分點。全市資質以上建筑企業共簽訂合同額164.18億元,增長26.0%。全市資質以上建筑企業151個,增長11.9%。
服務業穩中有進,現代服務業增長較好。服務業增加值同比增長4.0%,較上半年加快0.1個百分點。分行業看,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增加值增長12.7%,金融業增長10.5%,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同比增長7.2%。1月至8月,全市規模以上服務業企業營業收入40.01億元,同比增長28.2%,比1月至7月加快0.9個百分點。其中,教育增長17.3%,衛生和社會工作增長12.9%,居民服務、修理和其他服務業增長7.8%。
投資全面發力,民生領域增勢較快。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6.9%,較上半年加快4.2個百分點。從三次產業看,第一產業投資增長30.9%,第二產業投資增長0.9%,第三產業投資增長25%;從投資主體看,國有投資增長39.5%,民間投資增長2.5%,外商和港澳臺投資下降39.8%;從投資領域看,民生相關領域投入繼續加大,教育業、衛生和社會工作、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投資同比分別增長67.4%、28.5%、52.6%,工業、房地產投資分別下降0.3%、40.7%。
消費市場恢復較快,網絡銷售快速增長。我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49.09億元,同比增長9.1%,較上半年回落3.1個百分點。其中限額以上消費品零售額58.20億元,同比增長14.8%,較上半年回落5.6個百分點。限上單位通過網絡實現的零售額0.88億元,同比增長26.4%,高于限上增速11.6個百分點。按經營單位所在地分,城鎮消費品零售額110.85億元,增長8.8%;鄉村消費品零售額38.24億元,增長9.8%。按消費類型看,商品零售132.51億元,增長9.2%;餐飲收入16.58億元,增長8.0%,較上半年回落8個百分點,餐飲業回落明顯。全市限上單位22類商品中10類實現正增長,其中,糧油食品類增長10.8%,日用品類增長5.0%,基本生活類消費增長較好。
先行指標運行平穩,金融存貸進中趨好。我市工業用電量17.84億千瓦時,增長12.1%。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0.45億元,下降2.0%。財政一般預算支出229.67億元,增長8.0%。全市金融機構存款余額1578.63億元,增長13.0%,貸款余額864.10億元,增長15.9%,中長期貸款余額648.76億元,增長15.9%。
從總的情況來看,8月份疫情對全市經濟的沖擊,在三季度逐步顯現,經濟穩增長壓力明顯加大,雖然經濟實現平穩增長,但較上半年略有回落。從全年經濟走勢看,隨著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全市在“一都四區”目標牽引帶動和穩經濟政策效應持續釋放等有利條件的支撐下,全市經濟在三季度觸底后將逐步回升,全年經濟仍有望實現較好增長。下一階段,全市將繼續按照疫情要防住、經濟要穩住、發展要安全的要求,高效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繼續做好“六穩”“六保”工作,落細落實中央、省、市穩經濟政策措施,強力推進重大項目建設,深度挖掘消費增長點,有效推動市場主體發展,積極幫助企業紓難解困,不斷鞏固經濟發展基礎,奮力沖刺四季度,確保完成全年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