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記者 李 敏 黨率航)記者從3月7日召開的西商融合發展第二次黨政聯席會議上獲悉,過去一年,我市圍繞落實西商融合發展第一次黨政聯席會議精神和《西商融合發展戰略合作框架協議》,秉承區位、資源和生態優勢,聚焦打造“最優生產圈、最佳生活圈、最美生態圈”,積極與西安對接,開展各級互訪交流,先后建立合作事項91項,簽訂合作協議16個,在產業融合、文化交流、鄉村振興、公共服務互補等方面取得諸多“實打實”成果。
產業融合發展成效初顯。我市立足“3+N”產業集群發展實際,加強與西安六大支柱產業精準對接,成功舉辦標準化廠房招商專場推介會,圍繞電子信息、綠色食品、汽車配件等方面,與西安相關企業簽約產業合作項目25個,其中年產2萬噸電子級氫氟酸項目、500萬車付氣體發生器技改以及年產150萬套方向盤遷建項目建成投產。
科創領域合作更加深入。依托秦創原總窗口創新優勢,我市在西咸新區建成秦創原飛地孵化器,盤龍藥業等4家企業成功入駐,成立稀貴金屬、秦藥研究院等4個科技研發平臺;我市80多家企業與西安交通大學、西安建筑科技大學等16所高校院所達成校地、校企產學研用合作關系,聘請西安交通大學徐宗本、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郝躍等9名院士擔任商洛秦創原創新顧問,為兩市科技創新合作搭建了新平臺。
教育同行取得實質進展。圍繞“名校+”合作辦學、名校長名師培養、跨區域培訓教研等六大重點,兩市466所學校、萬余名教師參與結對同行,其中我市63名校園長、后備干部赴西安開展“影子跟崗”,107名校長教師加入西安“名校長”“名師”研修共同體,與華為(西安)合作成立數字經濟產業學院促成陜西職業技術學院等12所高職院校、西安瑞霖科技等20多家企業與我市7所中職院校聯合培養技能人才。
醫療資源實現協同共享。與西安市第四醫院、西安市兒童醫院等7家醫療機構建立合作共建機制,合作開展醫療新技術、新項目研究39項;引進西安中醫醫院、西安兒童醫院專家6名,通過“師帶徒”的方式培養優秀醫生12名,選派85名醫務人員赴西安有關醫院跟崗學習;建成眼科、生殖醫學等特色�?�9個,長安方氏流派等名醫工作室4個;開展學術交流67場次,現場指導眼科、腫瘤等疑難手術127例。
便民服務更加快捷高效。推動西商兩地醫保待遇實現“同城化”,為在西安就醫的38萬商洛患者減輕約20%的醫療費用負擔。積極實施“雙對標、雙50”戰略,通過推進兩地公積金貸款互認,促成西安市民在商洛主城區購房時就地辦理貸款,為來商購房的西安市民發放公積金貸款235筆1.12億元。
交通便捷程度不斷優化。西十、西康高鐵加快建設,商洛北站建成投運,成功開通西商歐貨運、西商城際列車,完成G211大坪至營盤、S101洛南至藍田界公路改擴建等工程,推出商州至西安、洛南至西安定制班車服務,使兩地群眾來往出行更加便捷。
鄉村振興攜手聯動推進。積極落實西商結對幫扶政策,爭取對口幫扶資金1800萬元、愛心捐款172萬元,聯系轉移就業491人,雙向掛職12人。與西安相關縣區深度交流美麗鄉村建設經驗,結合我市實際建成秦嶺山水鄉村300個。推動30多家企業在西安設立銷售專區,組織28家企業參加“商洛—西安一起過大年暨商洛年貨西安展銷會”活動,與西安市鄉村振興局、西安市總工會共同建立商洛土特產展銷中心,讓更多商洛綠色優質農產品擺上西安市民餐桌。
文旅康養合作力度持續加大。對接籌備“大美秦嶺·西商文旅雙城卡”發行工作,舉辦“美麗中國·深呼吸小城”春季文化旅游節、中國秦嶺生態文化旅游節、旅游康養產業信息發布會等系列活動,打造全季節、全循環、全生命周期的康養產業鏈條,讓更多西安市民來22℃商洛康養、度假、休閑、創業,享受商洛的好山好水好空氣。
下一步,我市將圍繞今年擬合作事項清單,與西安有關部門主動對接,在產業發展、人才培養、園區建設等多個方面,爭取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交流合作,全力以赴將西商融合協同發展的美好藍圖轉化為和美與共的生動實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