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與上海書展、南國書香節等活動一起進入大眾視野的,是全民閱讀立法的新聞。國家新聞出版廣播電影電視總局宣布,《全民閱讀促進條例》將在年底形成較成熟方案提交國務院。此消息一出,馬上有兩派對立的聲音出現。贊同者認為,閱讀立法可以起到倡導意義,國外也已有許多先例;懷疑者認為,閱讀涉及私人興趣,不能靠法律強制。更有人提出,中國人并不是不愛讀書,不想讀書,而是目前環境,難以讓人們安靜下來讀一些“無用”的書。通過立法,國人閱讀量便可提高?如果立法既成事實,又該從何入手? 文/本報駐上海記者 李媛
現狀
不是讀書少,是讀“無用書”少
2013年全國兩會期間,115位政協委員聯名簽署《關于制定實施國家全民閱讀戰略的提案》,建議政府立法保障閱讀、設立專門機構推動閱讀。產生這一提案的背景,是我國近年國民圖書閱讀量不盡如人意。
第十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結果顯示,2012年,我國0-17周歲未成年人圖書閱讀率為77.0%,比2011年的78.6%下降了1.6個百分點。而國際上也有閱讀統計表明中國人閱讀量遙遙落后于大多數國家。
然而,倘若換一個角度考量,恐怕又難以得出“中國人不讀書”的結論。如果把教科書、參考書、工具書等等實用書籍或資料算在內,把從網絡、社交工具、電子設備上獲得的信息也算在內,恐怕不少認為自己閱讀量不多的國人,也能躋身“讀書人”的行列。于是,這就提出一個問題:促進全民閱讀,是要促進閱讀哪些書?
知名書評人止庵向記者表示,讀書是要讀什么書,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讀書分兩種,一種是功利性讀書,教材、參考書都屬于這種,這種閱讀其實我們從來沒少過。還有一種是非功利性讀書,讀的是無用書,不會馬上給你帶來好處,不會讓你的身份職業有立刻的變化,但它對一個人的素質潛移默化,對精神世界施加影響,讓一個人變得有趣、有品位、有文化、有見識。”
由此可見,我們往往并不缺少功利性的閱讀,在許多人生活中缺席的,是那些并不能直接帶來什么“好處”的非功利性閱讀。
政府
更應明確自身的倡導責任
“閱讀是一種興趣、一種愛好,可以培養,但不能強迫,從這一點上說,立法不太靠譜。”知名書評人止庵告訴記者。這也是許多人對將閱讀這種“私生活”進行立法感到不解的原因。
上海普若律師事務所律師李冬松向記者表示:“閱讀立法有其必要性。但立法內容不能側重于規定公民的閱讀行為,因為如何閱讀是公民的個人自由。”閱讀立法更應讓人們知道讀書的重要性,提高閱讀的積極性。
其次,閱讀立法更應為國民創造一個良好的閱讀環境。目前,一方面我國國民的圖書閱讀量落后于許多國家;另一方面,我國的公共閱讀資源和設施數量也遠未達到理想狀態。國家圖書館館長周和平主編的《中國圖書館事業發展報告2012》顯示,2012年,中國共有縣級以上獨立建制的公共圖書館3076個,而截至2011年底,中國平均每44萬人才有一所公共圖書館,平均每3201平方公里才擁有一所公共圖書館,人均擁有圖書量僅為0.52冊。
“閱讀立法的主要內容不應是規范個人行為,而是明確政府的責任,要盡量對公權力提供公共產品進行規范。比如說如何加強圖書館建設、給予民營書店稅收優惠、對創作人進行個稅減免、書籍交易方面的稅收減免等等。政府也應設立一些相應的基金,比如通過一些民間組織,去做一些促進閱讀的事。重在倡導,而非強制。” 李冬松表示。
閱讀立法
并非中國特色
美國:《不讓一個孩子落后》教育改革法案
�。�2002年)
要求全國所有三到八年級學生每年必須接受各州政府的閱讀統考,所有學校必須在2012年內使閱讀與達標的學生達到100%。
韓國:《讀書文化振興法》(2007年)
指定文化體育觀光部為國民閱讀推廣的官方機構,并成立讀書振興委員會,每五年制定一份讀書文化振興基本計劃。
日本: 《文字印刷文化振興法案》(2005年)
明確國家與地方要增建公立圖書館,充實學校圖書館館藏,設定日本讀書周,構筑全民讀書氛圍。
俄羅斯:《民族閱讀大綱》(2012年)
要求在出版、運輸和傳播兒童書籍方面提供國家保護措施;支持和激勵作家為兒童青少年創作圖書等。
困難
培養成年人閱讀習慣不是易事
無論閱讀立法從哪個方面入手,最終的目的都是要培養全民的閱讀習慣。知名書評人止庵認為,閱讀習慣的培養要從小學、初中階段抓起。一個人少年時期的習慣養成來自家長和老師兩個方面,老師先成為讀書人,進而影響學生,大有裨益。“學�?梢砸笞x課外書作為考核內容。”不過,他也擔心,一旦個人閱讀變成強制,就會變味。同時,李冬松也肯定教師在孩子閱讀習慣上的作用,但在選擇閱讀內容上,還是要充分尊重個人興趣。
對此,止庵則不免悲觀,他表示,對于一個成年人來說,要從無到有地培養出閱讀習慣并非易事,“這些年來,我見過從熱衷讀書變成不怎么讀書的,還沒見過從不讀書變成熱衷讀書的。”但是,他認為不能放棄培養成人的閱讀習慣。“這些年,我們政府也做了不少事,舉辦了許多讀書的活動,這些活動真正起到的效果,其實是讓那些有閱讀習慣的人保留住興趣。而對那些不讀書的成年人,雖然困難,也不是全無辦法,可以從推薦一些消閑的周末讀物入手,吸引他們的興趣。”
事實上,實現全民閱讀的目標未必沒有希望。第十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結果還有一組數字值得關注,我國國民對當地舉辦全民閱讀活動的呼聲較高,而農村居民的期望程度要高于城鎮居民。2012年有69.2%的18—70周歲國民認為有關部門應當舉辦讀書活動或讀書節,其中,城市居民認為當地有關部門應該舉辦閱讀活動的比例為65.6%,農村居民中這一比例高達73.2%�;蛟S,全民閱讀不是夢,只是缺了讓夢想發芽的溫床。
培養閱讀興趣
從改革語文教育開始
練洪洋
《全民閱讀促進條例》細節尚未公之于眾,不知其著力點在哪。要是針對成年人,我看還是省省吧。成年人閱讀存在兩種情形,一種情形是出自個人發展需要(如從事文化,從事文化、教育、科研等職業的人),或個人興趣愛好,于這些人,不立法他們也會自覺閱讀;另一端,從未養成、保持閱讀習慣,于這些人,即使閱讀立法也無濟于事。竊以為,對于閱讀習慣的培養,還是要從小抓起。
這種判斷基于下面兩點,其一,孩提時期是塑造人生的特殊時期,這個時期如能閱讀到很好的作品,獲得美的體驗,將會終其一生,對世界的感受也會有一個較高的起點;其二,據國外專家的觀點,如果一個人在13歲到15歲之前還沒有養成閱讀習慣和對書籍的感情,那么他日后就很難再養成閱讀習慣,閱讀那扇大門就可能永遠對他關閉。因此,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共圖書館宣言》(1994年)中關于“公共圖書館的使命”開門見山,第一點就是“養成并強化兒童早期的閱讀習慣。”
正因如此,許多國家特別重視對兒童閱讀習慣的培養。譬如美國政府于1995年推出“兒童讀寫運動”,將美國兒童早期閱讀能力培養制度化;英國的“閱讀起跑線”計劃,免費為每個兒童提供市值60英鎊的資料,根據兒童成長的實際需要,分年齡段以不同的方式分發……推動全民閱讀,要將更多注意力、精力放在孩子身上,通過立法推動公共財政的投入,為孩子提供更優越、更自由的閱讀空間。尤其是像西部這些經濟落后地區,政府要為他們提供更多的免費服務。
在我國,語文教學常常因陷入應試教育而被成為學生的一種負擔。反觀國外,學生大量閱讀外書籍,并不完全為了考試,多半是興趣所致,這不但提高了學生的閱讀量,還培養了他們的閱讀習慣。
可見,只有從制度上改革語文教育,才能讓語文、閱讀回歸其優美的本質。
《全民閱讀促進條例》主要推動:
1、亟待改善的未成年人閱讀狀況。
2、不均衡的國民閱讀公共資源。
3、引導扶持良莠不齊的閱讀內容。
4、缺乏規劃、保障、經費的全民閱讀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