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藝術投資界來說,本月6月30日將成為一場格局改變的大限。去年底,國務院出臺規制文交所的38號文件,被業界視為給各地瘋狂斂財的文交所銬上的一副“鐐銬”。根據證監會主席郭樹清在今年2月召開的部級聯席會議上的指示,6月30日須完成交易所整頓。
大限將近,盡管各地文交所高度一致地表示“將根據國務院的文件,在省金融辦的監督協調下完成相關清理整頓方案上報和善后工作”。然而,這枚煙霧彈的背后,卻是文交所各出奇招暗度陳倉的一系列事實:高管跑路、交易數據篡改、變賣部分交易所資產,甚至短信威脅投資人……
38號文或成藝術品份額化終結者
藝術品金融化的創新肇始于深圳,2010年8月,這里誕生了國內乃至世界上第一個藝術品份額化產品。隨后,文交所在上海、天津、泰山、鄭州等地遍地開花。
有數據表明,截至去年底,國內共有60家文化藝術品類交易所,全國文交所發行產品數量一度逼近18億元人民幣。但業界有人質疑這個數字的真實性,原因是:審批部門不統一,全國文交所的總數仍然成謎。
國內投資渠道單一,而各地政府又爭相上馬交易所。這些因素直接導致了交易平臺數量迅速增長、絕大多數交易所的藝術品份額化交易風險,市場監管不夠完善,虛假產品不時出現等亂相。
于是,在各地文交所產品急漲急跌及投資人的聲討聲中,針對文交所的野蠻生長,去年11月24日,國務院正式發布《國務院關于清理整頓各類交易場所切實防范金融風險的決定》(即38號文)。
該文件明確規定:除依法設立的證券交易所或國務院批準的從事金融產品交易的交易場所外,任何交易場所均不得將任何權益拆分為均等份額公開發行,不得采取集中競價、做市商等集中交易方式進行交易。
這意味著,文交所發展的類證券化的道路走不通,藝術品份額化也正在走向末路。
38號文出臺后,天津文交所8只藝術品應聲接連3天跌停,其他文交所相關二級市場跌勢頗為明顯。
壓力之下,漢唐藝術品交易所去年11月22日起就對所有交易品種進行了停牌處理。其公告稱,漢唐藝術品交易所一直堅持確保單個品種(資產包)持有人累計不超200人、非公開發行方式向會員發售藝術品份額來進行交易,“本次調整主要集中在非集中競價、非持續交易方面進行完善”。
今年4月15日,深圳也打破沉寂,成為首先出臺善后方案的文交所。根據該所公告,對于“已掛牌交易資產,第一步,深圳文交所以投資人的購買價格,通過協議轉讓方式受讓流通投資人的份額(不包含原始持有人和交易商),5月30日前支付一期50%資金,6月30日前支付二期剩余50%資金。第二步,由深圳文交所與其他持有人(原始持有人、交易商和不愿出讓份額的流通投資人)按合法方式變現資產包藝術品”。為了加快處理進度,公告還稱“須在本公告發布之日起十個工作日內到深圳文交所申報登記,逾期視為放棄”。與有些文交所可以遠程開戶不同,深圳文交所的投資人必須親赴交易所開戶。
據投資人稱,目前全國各文交所中仍在運行的只有兩家,分別是天津和泰山文交所。這兩家的投資人期盼當地文交所參照深圳的做法盡快按購買成本價退款。天津文交所繼續選擇堅守。他們曾在38號文出臺的當天對外宣布,已向專利主管部門提出有關“藝術品份額化交易模式”的專利申請,尋求用法律手段保護創新成果。但是泰山文交所對于投資者提出的訴求,態度卻是“嚴詞拒絕”。
高管辭職留下一堆爛攤子
今年3月,鄭州文交所董事長王迪曾表示,截至2012年1月22日鄭州文交所發售共有權益文化藝術產品16個,為文化產業融資達5.12億元人民幣,并表示鄭州文交所將成為一個國際化的文化藝術交流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