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紙是中國古代用于書寫和繪畫的紙。宣紙起于唐代,歷代相沿。宣紙的原產地是安徽省的涇縣。此外,涇縣附近的宣城、太平(今黃山市黃山區)等地也生產這種紙。到宋代時期,徽州、池州、宣城等地的造紙業逐漸轉移集中于涇縣。當時涇縣為寧國府管轄,寧國府治在今宣城,宣城為宣紙集散地,所以這里生產的紙被稱為“宣紙”,亦有人稱涇縣紙。
“輕似蟬翼白如雪,抖似細綢不聞聲”,恰如其分地描繪了宣紙的形態。潔白稠密、韌而能潤、潤墨性強、紋理純凈、易于保存、不會褪色等特點,更讓宣紙有了“紙壽千年”的美譽。宣紙還具有獨特的地域性,就像只有茅臺鎮能生產茅臺酒是同樣的道理。
2012年春拍,北京都市聯盟拍賣公司推出了“中國陳年老宣紙專場”。這個專場共包括六十余個標的近百刀宣紙,年代從清末民國直至2008年奧運期間;品種涵蓋了宣紙的三大品牌——紅星牌、紅旗牌、雞球牌。據悉,這是歷史上宣紙第一次作為拍賣專場的形式出現在拍賣會上。150余刀以“紅星牌”為代表的陳年老宣紙共拍得265.7萬元。不僅所有標的百分百成交,并且創下多項新紀錄。被認為現僅有一刀存世的“紅星牌”公私合營時期四尺黃料夾宣,以落槌價38萬元奪魁,一刀曾經榮獲1984年國家質量金獎同批次的“紅星牌”凈皮四尺單宣拍得16萬元,這個拍賣結果大大超乎人們的預期。從成交情況來看,在同年代前提下,藏家們更為青睞大紙、特殊品種和題材宣紙。
自古以來書畫名家都有收藏宣紙的習慣,現在收藏群體逐漸擴大。藏品都遵循著‘物以稀為貴’的原則,如今宣紙的產量和需求不成比例,出現了供不應求的局面。何況宣紙以陳年老紙為佳,這也反映了藏家對宣紙珍稀性和保值、增值性的高度認可,也讓人們對宣紙未來的升值空間充滿了期待。宣紙作為一種收藏品,有一種象征性意義。宣紙本身有很高的內在文化價值、內在文化屬性,而且它和書畫是緊密相連的。加上宣紙還有一個特性就是紙越好畫家運用得越好。大書畫家必須要收,那些想求得畫家字畫的大收藏家會拿老紙跟畫家交換,這樣一來,宣紙的特性除了單純收藏以外,還成為收藏者跟書畫者交流的一種媒介。(新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