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孟津縣朝陽鎮朝陽村的莊稼地里,村民張小剛圍著一處“大土包”仔細查看。
“這可不是普通的土包,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邙山陵墓群中的元乂(yì)墓。”張小剛指著一旁寫有他名字、聯系電話、保護范圍等信息的文物保護員責任牌說,這處文物在自己的職責范圍內,他要定期到這里進行檢查,防止文物被破壞。
早在幾年前,縣里號召住得近的村民自覺看護古墓冢,張小剛便成為其中一分子。他還在政府組織下,為光禿禿的墓冢種上了松柏等植被。
今年,經過村里推薦,張小剛成為孟津縣業余文物保護隊的一員,每月得到由縣、鎮兩級預算發放的100元補助,雖然錢不多,卻使保護文物的責任更加明確。除了日常發現破壞文物等違法行為立即向文物部門報告以外,他還要向群眾宣傳文物保護知識。
如今,在孟津縣像張小剛這樣的業余文物保護員共有80余人,在邙山陵墓區不時可見他們巡查的身影。
這些隊員普遍對文化事業有所認識,對文物保護有一定積極性,很多都是退休教師或者文物勘探隊員�?h文物局與他們簽訂文物安全目標責任書,將首批80余名隊員的補助金納入縣財政預算。
業余文物保護員上崗以來,人為取土、侵占文物用地、雨水沖刷墓冢植被等情況大大減少,即使發生也能在第一時間被發現制止。同時,在業余文物保護員的宣傳帶動下,村民的文物保護意識也普遍有所提高。(河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