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方式的變化引發了年輕人對待非物質文化遺產態度的變化”,中央美術學院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主任喬曉光說,多民族村社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命脈,但是現在年輕人背井離鄉在城市里打拼忙于生計,農村人口減少,農村的村社文化衰敗了,很多非遺項目失去了活態傳承的土壤。
吉林省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所長朱立春認為,要創造機會讓年輕人有機會近距離感受非遺。目前,社會公益大講堂、高校專題講座、傳習所等等已經成為面向年輕人宣揚傳統文化的主要陣地,而以年輕人喜聞樂見的形式來宣揚非遺,如將昆曲的精髓融入3D動畫片《粉墨寶貝》、將滿族說部制作成動漫圖書等,讓文化遺產與年輕人有了“親密接觸”,也更能喚起年輕人對保護非遺、傳承非遺重要性的認識。(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