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監管失控。文物藝術品市場急速擴張,從業人員數量暴增,力量均衡已經打破。相比于制假、販假人員的多數,監管人員明顯成了少數派,在沒有更好監管措施的情況下,監管力度自然被稀釋。
再次,法不責眾。造假已經成為文物藝術品市場的整體行為,涉及的人員有千萬之眾。即使有法可依,要完全依法執法,對所有造假、販假、甚至購買贗品的人進行制裁,也缺乏可行性和實操性。
最后,鑒定行業整體水平偏低,從業人員的專業素質和道德修養都參差不齊。儀器鑒定的精確度也十分有限。而如今造假技術卻五花八門,并且專門針對鑒定真品的標準,防不勝防,正所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贗品制造業興盛的惡果
產值龐大的造假產業自然需要有對等數量的原材料支持,既有對瓷土、玉石、礦石等自然資源的需求,也有對古瓷片、古銅、古紙等古文物資源的需求。造假者唯一目的是牟利,所有的資源便被浪費在了塑造假“軀殼”上,被故意地打破、侵蝕、玷污,以達到殘破、老舊、斑駁的效果�;蛘吒纱鄬⒐盼镞M行“再加工”,破壞、扭曲其所含文化歷史價值。這種行為消耗真實、不可再生的寶貴資源,得到的卻是毫無保留價值的文化贗品。
這些“似真實假”的贗品充斥于市場,正在肆意消耗、稀釋中華古國歷史文明的信用含量,模糊我們的文化記憶,混淆我們的文化認知。近年來,中國的山寨之風越刮越烈,但是如果連文明的載體都被“山寨化”,歷史的記憶都被篡改,我們又如何延續民族的身份認同呢?
藝術品文物投資熱的出現讓國內的市場空前的繁榮,但這一切如果建立在對信用的無限透支上,不僅不能吸引國際交易者進入中國,國內的交易者也會逐漸轉移陣地,建立國際藝術品交易中心更無從談起。短期的“繁榮”只會讓市場在未來陷入“泥淖”。
模糊祖先留下的文化記憶,揮霍屬于后代的資源儲備,僅成就了一代人以信用為代價的利益攫取。造假行為的產業化不僅擾亂市場秩序,更是民族文化傳承的災難,迫切地需要國家有關部門加強監管,打擊這種低劣的行為。(AMRC藝術市場周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