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家人會擔心你嗎?
A:也還好啦,應該不會太擔心。昨天寶格麗開幕展,我看到很多人帶著老婆來,我覺得像來度假的,不是來工作的。我覺得還是一個人比較好。3月份我在上海的萬人演講會,我還是會一個人來。
只想當一個提問者
B:建筑師做萬人演講很少見,你有當建筑界領袖的想法嗎?
A:我不是想當意見領袖,只是想當一個提問者,把問題拋出來,讓大家去思考。這次演講會不是我的想法,是一個團隊的想法。我覺得如果能召集到1.3-1.5萬人,一定能把信息傳遞出去。上海正在燃燒,有活力,有熱情,而在日本的話,就沒有這樣的活力了,大家可能會覺得,參加這個活動,還不如回家睡覺。
B:對于重視地域文脈的你來說,上海這塊土地上,怎樣的“風土”是你在設計時會著重考慮的?
A:最主要還是“活力”。以前舊上海就很有活力,它曾是世界潮流匯聚之地,現在,這種活力又回來了。
Q:上�,F在高樓云集,有的開發商明確表示大樓肯定是越高越好,只要保留綠地和流水。你怎么看?
A:我一直認為光高是沒有用的,總有將來的建筑,會超越你的高度。建筑設計的重點,是要你的品質好,質量好。
B:你最想對中國的年輕人說什么?
A:現在開始是一個亞洲的時代。設計是時代的產品,是會流動的。以前是意大利時代,20年前是東京時代,現在是上海時代,不知道下一站會去到哪里。
中國有近14億人口,法國6000萬,意大利也有近6000萬,面對能源問題,優先要考量的是中國,人口最多,使用最多,責任最大。所有亞洲人應該團結起來,相互協助,日本也要跟著中國走。目前,日本政治,尤其是政治家常常變化,有些地方跟得不是很好。所以,建筑設計師需要思考:我們能做出什么貢獻?我想通過《外灘畫報》把這樣的信息傳遞出去:地球所遇到的危機,只要亞洲可以動起來,就可以解決很多的問題。3月17日我的演講,也會以此為主題,希望你們一定去聽。
建筑與風土不可分割
B:一般人可能就算進到那樣的建筑,也只是泛泛地周圍上下看一看,感嘆一下真好或者真怪,而并不懂得怎么去看細部。面對一名愛好者或一名普通市民,你怎么向我們介紹一座建筑的特色?看一座建筑時最重要是看那些方面?
A:伴隨著時間變化而改變的采光方式,還有包括凝結著設計者思想的細節表現等等,觀眾在觀察建筑物都應該特別注意這些。
B:1970年大阪世博會之后,你覺得日本的創造力消失了,并且以三島由紀夫之死為“休止符”。但是在此之后日本還是產生了很多世界知名的建筑師,對此你怎么看?
A:雖然說以整個國家的角度來進行設計的建筑家確實減少了,但現在有一些建筑師的設計層面也變得非常高。
B:前年上海也舉行了世博會,并且眼下中國的發展狀況與遇到的問題,似乎與當年的日本有很多相似之處,你怎么看現在中國建筑的創造力問題?
A:以前都是在模仿海外的建筑師,而具有中國傳統特色設計的運用都比較生硬。但以最近的作品來說,其設計水平已經不比外國遜色了。
B:六甲集合住宅是你的名作,在你1999年出的《論建筑》一書中談到了一、二、三期工程的設計和建設過程,并說準備用10年時間建成第四期�,F在13年過去了,第四期進行得怎樣了?
A:2008年,第四期工程順利完工了。第四期的集合式住宅和醫院都是以老人看護與照顧為目的。
B:集合住宅是否是一種相對廉價的住宅,類似于勒?柯布西耶曾經為工人設計的那種?現在中國也在為買不起房的人大規模建造廉租房,你認為廉租房是否可能成為建筑師施展設計才華的地方?你現在為震旦集團這樣有雄厚資金實力的公司設計博物館,是否還會有興趣為有意思的、能夠惠及很多人的廉租房做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