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可以看到,在國內的幾本主要攝影雜志上,在各種各樣的影賽中,雷同之作比比皆是。希望工程熱門,就滿目的山區孩子渴望的目光,婚紗熱門,就到處是手捧婚紗照騎著摩托兜風。你拍哈欠,我也拍哈欠,你拍噴嚏,我也拍噴嚏。
本來摹仿并不是擺拍的過錯,抓拍也可以摹仿。但一方面是由于擺拍的作品容易摹仿,另一方面擺拍這種創作形式又特別適合于去摹仿,再加上擺拍作品又大有市場。所以摹仿者樂此不疲。這樣看來,有時摹仿甚至是擺拍的副產品了。
如果要我把拍攝時的那種感覺用筆寫下來,我真有些無能為力,因為我知道,那只是一瞬間即逝的感覺而已。我只不過是把自己的夢想用相機變為現實。
我喜歡夢想,所以我拍照時總愛跟模特說一種故事或氣氛,這種氣氛也許來自我的經歷,我的夢想,我看到過的影像等等,所以又有人說我的照片太注重個人色彩,甚至于有些過于灰暗。
我喜歡新奇的東西,所以每次拍完一組照片,我都會問自己:下一組照片是什么?答案是:不重復自己更不能重復別人。為了不重復自己,我都要去想象一個與眾不同的場景。記得在拍攝一組具有文革時期氣氛的照片前,我特地到北京潘家園舊貨市場翻拍了一天的舊圖片,尋找想要的感覺.在拍攝另一組“追蹤”題材的照片時,我在北京站登上了一趟開往長城的列車,去尋找想象中的小站臺。
我喜歡那些有想象力的融有攝影師個人情感的圖片,我不去強調圖片的影像到底有多么清晰,也不在乎它的構圖,我只想著這張圖片不是我從來沒有見到過的影像。一張圖片是否具有想象力和創造性,是我衡量它的好與壞的標準。在拍照當中不存在任何規則,可以想得簡單卻拍出復雜的片子,也可以想象得復雜拍出的片子卻很簡單,好的片子肯定是最能打動觀眾的片子。
照片把本來屬于生活的片刻給定義下來,表達出拍攝者自己的思想、感覺。創造力在哪里產生呢?這個話題可能已有人寫了跟河一樣多的文字。我認為每一個人的腦子都像一個倉庫,保存有你所有見到的、聽到的、做過的以及后來跟個人經驗混在一起的記憶,每個人都會有.差別在于每個人都會用不同的方式去表達他們的這種記憶。
如果不是商業用途.我都會選擇135相機去拍攝,我不想讓相機阻礙我的思維發展.所以我的相機一般都設定在光圈優先.另加一只閃光燈。當然,這并不意味著攝影技術不重要。
我很慶幸能有大部分的時間讓我自由地去創造屬于自己的影像,可是我卻慢慢地有些逃不出自己過去的影子,我知道每個人都會有一個成長的過程。
有前輩增留下一句格言:“藝有法,藝物無定法”。愿我們每個人都能走出一條自己的藝術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