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人投錢,再加上球員無法流動,自身價值無法通過轉會來提升,于是只能拿著死工資度日。據了解,目前國內排球運動員的月平均收入也就3000左右,球員的訓練和比賽熱情很難提高�!扼w壇周報》采訪了一位國家男排主力,據這位球員介紹,他的月工資也就2000出頭。拿到聯賽冠軍,主力可得4萬元左右;年終獎更少得可憐,當年拿到全國冠軍,或許還有2萬元。“我們隊里有些隊員的老婆,年終獎都是我們的7倍多。這個東西沒辦法,太苦了,(男排聯賽是)后娘養的。如果我以后有孩子搞運動的話,肯定挑一個能賺錢的,僅僅喜歡和熱愛是不夠的。你看現在籃球職業化做得很好,以后只要身體條件好的,都往籃球隊送”。而一位女排國家隊主力更是向《體壇周報》抱怨,“主場贏球獎金100,客場50……連自己都養不活,能有熱情么?”
媒體開藥方:排球應該職業化
事實上,排管中心也曾做過嘗試,之所以出現倒退,中國排球協會副主席鐘秉樞認為,一是項目的差異決定排球市場化運作難度遠比足球籃球要大,二是當奧運戰略和聯賽出現矛盾時,管理者毫不猶豫選擇了維持熟悉的體制,“他們認為只要拿到冠軍,其他事情做與不做,就不被關注了。”
如何打破排球聯賽這潭“死水”?包括《人民日報》和新華社在內的媒體都撰文稱,排球聯賽應該職業化。北京關鍵之道體育咨詢公司CEO張慶,曾參與CBA和排球聯賽的推廣工作,他在接受新華社采訪時表示,“邁出排球職業化的第一步還要靠行業管理機構———排球運動管理中心首先具備這樣的意識和意向。目前不需要一下子解散省隊,可以逐步以股份制的方式來讓省隊以球員資源入股。俱樂部要在民政部門注冊成為真正的獨立法人,主管機構要設計游戲規則:工資帽、摘牌、選秀和轉會制度等,可以試行準入制、準入年。”
而《人民日報》則表示:中國排球項目的管理者,有責任、有義務推動聯賽職業化的發展,且在發展過程中要充分考慮球員、俱樂部和贊助商三者之間的利益,只有職業化,球市才會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