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日,一名長跑愛好者在參加北京市職工健身跑活動時猝死,他當時跑的距離還不到1700米。
不幸離世的這名長跑愛好者小葉,來自北京市通州。據小葉的隊友吳先生今天向記者介紹,他們大概有十幾名“跑友”長期在一起活動,每周五六次的長跑練習已經堅持了多年,每次少則5公里,多則10公里以上,從未發現小葉的身體有問題。在參加這次北京市職工健身跑活動之前,小葉和“跑友”也曾參加過北京長跑節等群眾性長跑活動,從未出現過身體不適的情況。這次小葉突發心肌梗塞不幸離世的消息,讓一起活動的“跑友”都感到十分意外。
長年堅持5~10公里的長跑練習都沒讓小葉身體的隱疾發作,為何這次不到1700米的跑步卻成了小葉生命的終點?
“這正是我們需要反省的地方。”吳先生說,“那天健身跑的距離看似較短,實際上強度很大。因為覺得比平時鍛煉時跑的距離短了很多,而且又是比賽,大家都想拿到好名次,結果大家都跑得很快。如果我們按照平常的速度跑,可能就不會出事了。”
“還是安全意識不足。”吳先生感嘆道,“中短距離的快跑與慢速長跑,在身體負荷上完全是兩個量級。身體的隱疾在慢跑時不會發作,但在快跑的情況下可能就會表現出來,特別是我們此前很少進行高強度的快跑練習。賽前,我們沒有充分意識到這一點,因此在心理和身體上的準備都不足。”
此次健身跑活動是北京市職工體育協會舉辦的“五一”職工體育活動之一,活動內容就是繞著北京工人體育場外場跑兩圈,每圈800多米,總計不到1700米。原本只是想給長跑愛好者提供一次集體活動的機會,沒想到卻發生了悲劇。北京市職工體育協會專職副秘書長張美奇今天告訴記者:“此次活動并非組織嚴密的正規比賽,而是群眾自由參加的業余體育活動,我們僅提供活動的場地和平臺,沒有嚴格的報名程序,連報名費都不收。因此,我們沒有要求參賽者提供身體健康證明,也沒有為參賽者上意外傷害保險。”
小葉是在跑完全程后突然暈倒在地的,“活動當天,我們安排了救護車待命。意外發生后,我們得以在第一時間采取了搶救措施。”張美奇說,“遇難者家屬已經和我們達成了協議,認為我們沒有責任,因而沒有向我們提出賠償要求。”雖然賽事沒有為參賽者上保險,但北京市總工會和遇難者所在的企業,都對遇難者的家屬表示了慰問,撫恤和補償會通過相關的渠道進行。
近幾年,群體活動中參加者猝死的事件時有發生。此類事件的結局,往往是遇難者家屬與賽事活動組織者就責任和賠償問題產生矛盾,甚至鬧上法庭。這次事件不存在雙方的賠償糾紛,這讓張美奇松了一口氣,“其實,我們組織的任何正式比賽,都會為參賽者上保險,但這次活動從性質上說,是一次群眾體育活動,因此,在工作程序上就不如正式比賽那么嚴格。不過,我們也吸取了教訓,從下次活動開始,所有參賽者在報名時,都必須提交體檢證明。”
小葉離世后,吳先生把消息發到了微博上,引來很多“跑友”紛紛探討用什么方法才能鑒別身體是否存在隱疾。在吳先生看來,再先進的醫療檢測手段也有盲區,要對自己負責,還應提高自身的安全意識,“無論是我們還是賽事組織者,都沒有想到跑1600多米也會出人命。實際上,只要是比賽,就會出現參賽者為爭奪名次而挑戰自身極限的情況,對賽事組織者而言,應當了解這種情況并對發生意外有所準備。但更重要的,還是參賽者自己要有足夠的安全意識�,F在網絡發達,長跑愛好者很容易從網上獲取參加體育活動的安全知識:如何進行熱身,如何循序漸進地訓練以及如何了解自己身體的不適反應。只有在思想上重視起來,我們才能在必要的安全知識指導下,認真將‘安全意識’落實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