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bject id="bz0x0"></object>
      <acronym id="bz0x0"></acronym>
      <p id="bz0x0"></p>
    1. <td id="bz0x0"><ruby id="bz0x0"></ruby></td>
      <pre id="bz0x0"></pre>

       

      首頁 > 縣區之窗 > 先鋒影像 > 民生資訊

      豆腐坊成就大產業

      2013-11-12 10:25:13 來源:

        清泉有個秦粉坊

        商洛日報訊(陳紹有 記者 汪 瑛)“我家一年加工4噸黃豆,鮮豆腐加上養豬年收入上了4萬多元呢。”清泉村豆腐加工戶李新會說起她家的豆腐十分激動。

        在鎮安縣城鄉,吃豆腐的人十有八九都吃清泉村的豆腐。鎮安縣米糧鎮清泉村有著獨特的氣候條件和良好的水資源,在豆腐加工過程中選用了無污染、純天然的農村老品種黃豆,良好的選材和精制的加工,讓清泉豆腐具有口感細膩、味道純真、營養豐富等特性,也使得清泉豆腐走俏縣城乃至西安。

        今年79歲的秦紅英老人說,她12歲嫁到清泉村的寨兒嶺時,就見婆家在做豆腐外賣。1924年,她在寨兒嶺石板街一間鋪面開了一家豆腐作坊,有人說這豆腐坊能算鎮安最早的一家豆腐店。

        老人說,她的豆腐坊開張后,村里人們紛紛開起了豆腐店,從此都稱寨兒嶺為“豆腐街”。其中以秦紅英家的豆腐坊規模最大。后來的豆腐坊也不再是單純制作豆腐,同時也增加了豆芽、粉條等各種副食品,豆腐坊也改稱為“粉坊”,所以人們都稱秦家的豆腐坊為“秦粉坊”。如今老人仍然堅持天天做豆腐賣。

        豆腐形成產業鏈

        在清泉村,在豆腐加工產業中摸爬滾打了40多年的“豆腐專家”李新會,1985年開始干起了豆腐加工,從小小的家庭豆腐坊開始,到掛起“李新會豆腐”的牌子搞起了批發銷售,現在是村里豆腐的加工大戶,在鎮安東部鄉村和縣城都有他的客戶,甚至山陽等地一些小販也到她那里進貨。李新會現在一天能消耗80多斤的大豆制作新鮮豆腐,才能滿足客戶的需求。

        如今,李新會已是集豆腐加工與畜牧養殖業為一體的“農場主”了。按照“一條產業鏈、兩條致富路”的發展模式,李新會把自己的豆腐加工產業越做越大,如今即使是想罷手不干,多年的老客戶也不答應了。

        加工豆腐,產生的大量腐渣又帶動了養豬業的發展。李新會前幾年每年養豬都在10多頭以上,實現了豆腐加工和育肥豬的雙贏。在清泉村像李新會這樣既加工豆腐又養豬的群眾有10多戶,全村年可加工水豆腐100萬公斤。大多人家里,戶均年收入至少在兩萬元以上。村民毛淑蘭就說,她靠豆腐加工和養豬每年的收入都在3萬元以上。

        如今,以豆制品加工為基礎的產業鏈在清泉村不斷延伸�,F在,全村有50多戶群眾將承包地轉給種田能手,農業實現了規模經營,豆腐渣和漿水解決了全村近5000頭的育肥豬飼料。豬糞有效地改善了土質,使全村農產品也成了群眾好賣的商品。豆腐產業讓過去清泉村勞動力過剩變為現在的勞力不足。目前在村里干活的外鄉人已達300多人,不少的村民成片蓋起了“小洋樓”。清泉村的豆腐產業還帶動了米糧鎮大規模黃豆種植,現在全鎮每年種植黃豆達3000余畝,種黃豆和加工黃豆,為當地農民增收劈開了新路子。

      編輯:蘇春麗
      亚洲中文无码不卡视频_青青青青久久国产免_国产精品视频久久第一页_亚洲无码在线免费观看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