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李 亮 實習生 牛 琳
在很多人眼里,麻醉醫生的工作不過就是給病人打一針、睡一覺,很簡單。實則不然,有句俗話說:“外科醫生治病,麻醉醫生保命。”這句話很形象地描述了麻醉醫生在一臺手術中的重要作用。
無影燈下的生命守護神
楊建剛是商州區醫院麻醉科主任。得知8月3日要做一個腹腔鏡手術,前一天他就去了病房訪視病人,詢問病人基本情況,了解病人是否有麻醉禁忌癥,還要給病人講述手術前注意事項,給病人作心理安慰。3日當天他要參與6臺手術,而對這6個病人的訪視都是在前一天手術結束后的空閑時間進行的。
2個剖腹產手術、1個骨股頭置換手術、1個疝氣手術,忙完時已經是中午12點多,一早上沒喝口水的他趕緊喝了杯水,就再一次走進手術室了。這一次要做的就是腹腔鏡手術,在進入手術室時,他并沒有意識到這臺手術的麻醉存在一定難度。
下午1點,他走進了手術室,因為腹腔鏡手術是全麻,除過他之外,還有一個麻醉醫生協助。“您好,請不要緊張,睡一覺就好了。”楊建剛溫柔地對病人說著。之后便取出提前準備好的麻藥,熟練地注射到病人身上。過了一會兒,病人就睡著了。而在這個期間便是麻醉醫生最忙的時候,一旦病人進入全麻狀態,就無法自主呼吸,麻醉醫生必須迅速給病人做氣管插管,通過呼吸機引導病人呼吸。而在此情況下,如果插管不順利,病人就會產生缺氧,導致生命危險。
對于楊建剛這樣一個在麻醉科工作了20多年的老醫生來講,給普通病人插入氣管導管不存在任何難度,但是今天他遇到的這個病人卻是醫學上所說的“困難氣道”病人,插導管極其困難,同事給病人做了兩次插管都沒有成功,楊建剛立即采用了輔助方法,最后才順利地完成了氣管插管,避免了危險的發生。不到一個小時后,手術順利完成了。這時,進入麻醉蘇醒期,病人逐漸恢復了自主呼吸、意識和肌力,楊建剛拔出患者的氣管導管,并輕輕喚著患者的名字,觀察其能否睜眼、咳嗽。一切正常后,病人才被送回病房。
脫離危險是最幸福的時候
楊建剛今年52歲,在醫療戰線上已經工作了31年,做麻醉醫生已經25年。于他而言,每天上午8點進手術室,晚上9點離開手術室是常有的事。應對各種突發搶救事件和急癥手術,值班時連續奮戰一天一夜的事也并不新鮮。
在商州區人民醫院麻醉科工作了20多年,楊建剛常常碰到一些上年齡的危重病人,手術是唯一解除病癥的方法,而如果做手術,病人因為年齡大很有可能在實施麻醉時就離世,這個麻醉做還是不做,麻醉醫生必須作出選擇,如果做,他就要承擔一定風險,如果不做,病人就會有生命危險。還會遇到一些病人心臟功能和呼吸功能不好,這就增加了麻醉的危險性,在跟病人家屬談話時,病人家屬非常不理解,并說醫生在推卸責任,甚至會罵醫生。作為一名麻醉醫生,楊建剛遇到的類似情況非常多,但他想,如果麻醉醫生每一次都不愿承擔這種危險,就等于說讓病人失去手術時機,直至失去生命。這種風險,他還是愿意承擔。“最幸福的時候,就是看著病人能夠脫離危險。”楊建剛對記者說。
“麻醉醫生必須是一名全科醫生。”楊建剛說。在他的桌子上放了很多本厚厚的書,除過麻醉學專業基礎理論外,還有其他科的醫學書籍。他認為,麻醉醫生首先是一名醫生,其次才是麻醉醫生。因為麻醉醫生面對的是“所有”的病人,這個“所有”既包括所有年齡段,又包括所有可能面對的病人。沒有扎實的醫學基礎作鋪墊,麻醉醫生就很難在手術過程中承擔起“管理病人生命”的角色。也因為楊建剛精湛的技術和豐富的經驗,他被商州區評為“雙百”人才計劃重點支持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