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程村62歲的王生泉說:“有陜北的好洋芋種,有專家的現場指導,配方施肥,還有病蟲害防治策略,洋芋在地里不長都不行,個個都是半斤以上,3畝地賣了2萬多元。”“半斤不算大,我家一斤往上的占多數。”3組的王生民話語中充滿自豪。他的自豪讓好多外出打工的村民眼紅,6畝地膜洋芋賣了4萬多元,挖洋芋還是機械化。
在合作社這種集約規范經營模式帶動下,村上不斷發展壯大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建立健全服務體系。按照“民辦、民營、民受益”的原則,組建了馬鈴薯合作社、馬鈴薯協會,以馬鈴薯合作社和馬鈴薯協會為載體,發展本村馬鈴薯銷售經紀人隊伍,輻射帶動周邊3個鎮,30個行政村、6000多農戶投身馬鈴薯生產和銷售,取得了良好的經濟社會效益。合作社還獲得了陜西省2010年糧油高產創建競賽活動優秀獎。
示范引領成就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
里程村是市長楊冠軍的扶貧聯系點,也是商州區的新農村建設示范點。市長楊冠軍曾多次到里程村調研指導農業產業發展,并叮囑當地干部要依靠科技支撐,充分發揮協會作用,適度進行土地流轉,規�;l展主導產業,促進農民增收致富。商州區把西片萬畝秦嶺脫毒洋芋作為全區重點發展的“五大產業”板塊之一,按照“重點村整村整建制推進,加快部分鎮辦整體推進,探索整區推進”的模式,實現了商州馬鈴薯單產大增加、品質大跨越、產業大發展、競爭大提升。
目前,里程村馬鈴薯主導產業突出,農民增收效果明顯,成了遠近聞名的馬鈴薯專業村,秦嶺脫毒地膜洋芋產品獲農業部農產品質量安全中心無公害農產品證書,中央電視臺曾兩次走進里程村進行采訪報導。日子越過越好的里程村群眾在村黨支部的帶領下,又放眼更廣闊的市場,致力于對本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改善,進一步優化投資環境,以吸引馬鈴薯加工企業早日落戶本村,進一步延伸產業鏈條,增加產品的附加值。村上先后多方爭取資金300多萬元,建起了多功能村委會辦公大樓,下一步將著力建設產地批發市場,在產品認證、基地認定、馬鈴薯儲藏上再下功夫,力爭建成集馬鈴薯生產、銷售、加工為一體的產業集群,帶動全區乃至全市農業產業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