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接受《人物》記者采訪時,談及敏感話題,郭德綱經常以“這太復雜了,沒法說啊”作為回應。
“郭老師自我審查的尺度比電視臺還高,他是自覺將槍口抬高一寸。”江蘇衛視《非常了得》導演吳瀚俠說,“孟非(微博)會就時事發表觀點。郭老師采用回避態度。比如干爹成為流行詞后,一個小孩兒認他做干爹,他立刻接一句:那我還得買個包。大伙一笑,也過去了。”
郭德綱是綜藝節目最為渴求的主持人:既有制造包袱的能力又能準確把握語言尺度。“本子上的包袱看著好,一會兒現場說,可沒有這種效果。”郭德綱常為節目刪改笑料。他基本不看臺本,對“觀眾是否會笑”判斷非常準確。1月份在《非常了得》錄制現場,為烘托氣氛,他講了一些葷段子,隨即立刻提醒:后期記得刪除。
接受《人物》采訪的3檔綜藝節目制片人不約而同表達了同樣的觀點:“要一個笑果,郭德綱能給兩倍的量。”而郭德綱說,對比相聲,綜藝節目對他來說“太淺”:“我一年三分之二的時間放相聲上,其他只是謀生的手段,談不上感情。”
馬上,2013年2月,郭德綱和江蘇衛視將開辦脫口秀節目《郭的秀》,周播每期60分鐘,這檔節目將大量涉及社會熱點,郭德綱被定位為“平民發聲器”。“以調侃吐槽的方式去操作。”《郭的秀》制作人唐嘉說,“我們感覺最近的輿論環境寬松一些。”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他是市場的英雄。票房養著他,觀眾是衣食父母,確實活得自在。”段嶸此前是北京電視臺春晚的語言類導演,曾為郭德綱打造過《星夜故事秀》。
成名后,郭德綱被譽為“相聲界的救世主”,一些更為夸張的盛贊認為他至少讓“相聲晚滅亡了50年”。他是當下中國身價最高的相聲演員,前無古人。他的演出費一路上漲,主持費連年翻倍,并受邀出演多部熱門電影�!督▏髽I》中,他出演為主席照相的師傅,兩分鐘三句臺詞,逗得觀眾哈哈大笑。
2007年3月,郭德綱收購天橋樂劇場,德云社成為全國第一家擁有自己劇場的民營相聲團體。而后,他將傳統的戲班注冊成文化演出公司,以現代企業的模式在北京新增了4家分社。他擁有一家中餐館和一個專門定制傳統成衣的華服鋪。即便如今他很難有時間再去小劇場演出了,但門下徒弟的常規演出票仍供不應求。
2010年8月因被某電視臺封殺,德云社停業自查,票房一天損失30萬元。9月12日復演后,演出票更為緊俏。“我以前聽他的相聲,都是從網上聽的,都沒花過錢,出了那個事,我想,可能我以后想花錢也聽不著了,所以一定要為他做點什么。”郭德綱的粉絲花姐說。實際上,郭德綱絕大部分的粉絲都抱有這樣的態度。為慶祝德云社復演,9月12日被定為“綱絲節”。
他把“杜絕商業冠名”寫進各地商演的合同中,為證明單憑賣票“郭德綱”三個字也能賺錢。“北京31家小劇場,除德云社外,剩下八成靠送票為生。比如某文化館演出,演一場區里給演員3000,市里為曲藝事業的繁榮再給補一萬塊,家家如此。”郭德綱說,“如果指著這個吃飯絕不能送票,從心理學說,老百姓天天看不花錢的,一天你賣一毛錢,他馬上視你為仇人。如果實在賣不出去,你就得考慮是不是不該干這行。沒有這個能力你就別跟這兒混了。又不會說相聲,又想說相聲,還想指著說相聲吃飯,你不是破壞市場嗎?觀眾會覺得聽相聲就是得送票,那我們這些真靠票房為生的人怎么辦?”
從2006年起,德云社每年舉辦圣誕夜天價相聲晚會,以8萬元一桌創造了中國相聲的票價紀錄。開票20秒前三排告罄。郭德綱對“天價”的一貫態度是“沒有金剛鉆,不攬瓷器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