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這場抗爭,影片給予的評價是:“真正的人,可以輸掉身體,但一定要贏得靈魂。”對賽德克族,魏德圣說:“他們是驕傲的族群,為文化為信仰而戰,不只是仇恨在燃燒。”
寶島“賽德克效應”
《賽德克·巴萊》在臺上映時全長4個半小時,分為上下集:《太陽旗》和《彩虹橋》。上映3個月后,票房高達8億。以250元票價計算,約有320萬人次的觀影量,幾乎每7個人中就有1個看過。
但魏德圣說:“《賽德克·巴萊》在臺灣票房那么高,不只因為看的人多,更有很多人會看很多遍,‘五上五下’都有。”坊間還流傳這樣的對話:“周末你打算怎么過?”“本周六是我的‘賽德克·巴萊日’!”
在拍攝之初,原住民既希望影片開拍,讓更多人看見這段歷史,又擔心他們亂拍——怕詮釋錯誤,怕少數民族文化“被消費”,也怕好不容易平息下來的部落紛爭被再度挑起。但如今,臺灣的原住民會穿起少數民族的特色服裝,去影院看片。“他們帶著各自的顏色進來,在我看來無異于最美麗的一道風景。如果你把‘顏色’兩個字換成‘文化’,就會更加明白我的意思。”魏德圣如是說。
拍完電影后,有一天他忽然意識到,很多人可能連他自己的曾祖父叫什么名字都已經不記得。“我是誰”這樣的問題,不只針對原住民。慶幸的是,參與這部電影拍攝的許多原住民工作人員,都開始重視、推廣自己民族的文化,賽德克傳統歌舞已四處巡演,產生品牌價值;而更多人也開始知道,原來臺灣山區的美,不只有阿里山一處。
當年“海角七號效應”讓一眾香港投資人興奮地趕往臺灣,如今“賽德克效應”甚至還拯救了臺灣的戲院——許多瀕臨倒閉的二輪戲院,因為這部電影,開始重新整修裝潢門面。在DVD都已經問世的階段,仍然有大量觀眾進入爆滿的二輪戲院,坐在階梯上看,站在走道上看。為表感謝,魏德圣家鄉的二輪戲院老板天天給他送票上門。
臺灣本土電影的未來
作家導演往往有著本土情結。侯孝賢的《悲情城市》立足臺灣光復初期,陳果曾拍攝“香港三部曲”,魏德圣也將計劃中的“臺灣三部曲”暫定為自己的收官之作。
雖然《賽德克·巴萊》已經是史詩電影,但魏德圣的“臺灣三部曲”,卻并不包括已經完成的這一部,而會是全新的一套影片——“時間會定在400年前臺灣的大航海時代,分三部電影去講述三個族群:原住民、漢人、荷蘭人,在時代交會中的矛盾與愛恨。”
對魏德圣而言,《賽德克·巴萊》和“臺灣三部曲”是他自己選擇背起來的包袱,非卸下不足以前進:“我現在的人生使命就是這三部電影,要做到完美,做到對得起自己。”
2008年《海角七號》大熱之際,就有媒體預測,此片將成為臺灣電影復蘇的開端,三四年內可見分曉。四年來,幾乎每年,臺灣電影都會帶給我們驚喜:2009年戴立忍(微博)《不能沒有你》,2010年鈕承澤(微博)《艋舺》,2011年九把刀(微博)《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2011-2012年魏德圣《賽德克·巴萊》……據統計,2008年以來臺灣電影產量每年遞增。多產之中不乏精品,應可算是復蘇的明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