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春晚小品沒有諷刺,顯然也不公平�?墒且簿驮谮w本山早期,還有《牛大叔提干》《三鞭子》等諷刺鄉村干部(也僅止于鄉村干部)的作品,之后的“賣拐”系列、《昨天今天明天》的“白云”“黑土”系列、《送水工》等,都是拿農民的土氣、江湖騙子(大忽悠)的狡獪、病人的搞笑……等開涮。甚至有人說,“趙本山小品中的包袱和笑料,無不來自于對弱勢人群的嘲諷和挖苦,他把自己創造的歡樂建立在別人痛苦之上”。
關于老百姓關心的熱點問題,官員的腐敗、房價物價高漲、社會機制的不合理等等在收視率最高的春晚中無一敢被提及。在有票能進現場的觀眾里,說不定就坐著編劇導演們不敢諷刺的對象。
“春晚整體氛圍是喜慶的,人們懷著期望準備樂。‘年三十晚上死頭驢,不好也得說好。’諷刺誰,都不合適,要避免得罪各個階層”。崔凱說破了春晚小品為什么難寫,又難樂的根本。
不能不說的“審查”
“諷刺”幾乎是春晚小品自誕生起的“原罪”。這個時代需要的是辛辣諷刺。相對悲劇把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喜劇則是把沒價值的東西撕開給人看,但節目審查者對這些要被撕開的“東西”是畏懼的。
“開心麻花”在北京話劇市場已有10年歷史,公司總經理劉洪濤[微博]告訴《中國新聞周刊》,此前曾參加過一屆央視春晚的小品創作,但花費了時間和心力之后,被斃掉了。之后,他們不太愿意再進入這種嚴格繁瑣的審查程序,耗費無謂的時間。2011年,當龍年春晚劇組給他們發出邀請時,他們一開始并沒接受。后來是導演組負責語言類節目的導演親自去公司請他們,他們才答應再試一下。
相比22年前,新人趙本山可沒這樣的待遇。還未登上春晚舞臺,趙本山就被要求“改掉東北方言”,即使已經大紅大紫的趙本山也依然每年為劇本煩心,他身后有一個龐大的創作團隊,每年拿出三四個劇本供春晚劇組選擇,也依然難有滿意之作,他自己都不記得在審查中一共被要求改過多少遍。“二大爺”“忽悠”這些事后的流行詞當年都是冒險闖關。
應該說,春晚的“審查”伴隨春晚誕生那天起就開始。1983年王景愚春晚上表演的《吃雞》曾在1963年在北京飯店舉行的元旦晚會上公開表演,周恩來和陳毅看了笑得直流眼淚。但“文革”中,《吃雞》受到了所謂的“笑里藏刀”的批判。這也讓“審查”成為春晚的必備環節。
1984年陳佩斯、朱時茂的《吃面條》在開播前兩個小時還沒通過審查。曾深入采訪2012年春晚劇組的一位記者對《中國新聞周刊》說,其時在市面上的電影、舞臺劇等喜劇作品都還有頗多限制的情況下,春晚作為一臺國家晚會,有更多要求也有其苦衷。
時間過去近30年,中國的社會生態早已發生變化,但春晚語言類節目一邊排練一邊按審查要求改詞的傳統沒有改變。在趙本山的小品只剩下諷刺江湖術士的“忽悠”、其他小品只剩下“妻管嚴”笑料的時候,人們更懷念當年諸如《牛大叔提干》里的“扯蛋”、《打撲克》里的“小秘管領導”、《拜年》里的“下來了,因為啥呀,腐敗��!耗子給貓當三陪——賺錢不要命”,那種會心又舒心的深刻諷刺。
“天才”演員逐漸離開
小品出現在缺乏喜劇的年代,給那個社會禁忌頗多的時代帶來了久違的笑聲。在小品后續乏力、青黃不接的當下,人們開始懷念陳佩斯、朱時茂、趙麗蓉、趙本山、宋丹丹、黃宏等同臺演出、群星云集的年代。從1984年央視第二屆春晚上,陳佩斯和朱時茂的《吃面條》異軍突起,到今天急轉直下,小品用了不到30年,與相聲這種近百年的藝術門類相比,小品似乎還沒長熟就開始面臨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