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在中國內地不是金字招牌,加上引進時機、配音、競爭等原因,《一次別離》難以叫座。
南都鑒定:這部電影從去年就火起來,一路橫掃國外的大小獎項,在時光網和豆瓣的評分居高不下;而且,你不必擔心這是一部悶片,它真的不是。
頂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柏林電影節金熊獎等光環,伊朗電影《一次別離》已于11月13日在中國內地上映。截至18日,《一次別離》的全國票房僅為300萬。中國引進版的片方、橙天嘉禾的營銷總監孫磊對南都記者坦言,該成績不符合預期。
上映首周僅收300萬,片方直言“賠錢”
《一次別離》的首周票房為300萬,遠遠落后于16日上映的好萊塢3D動畫片《守護者聯盟》(1800多萬)、批片《幻影追兇》(900萬)等,與熱賣港產電影《寒戰》(周票房9000多萬)相比更是遙不可及。各大影院對《一次別離》的排期也較為吝嗇,如昨天廣州各大院線一共只排了9場。
“這當然是不符合預期的”,孫磊坦言:“引進的時候我們懷著很大的期待,在推廣方面也投入了很多,所以這樣的票房意味著賠錢。不過我們在一開始也知道這部片在商業操作上的難度。”孫磊解釋,好口碑和高票房從來就不能劃等號。對于排期,“我們不會抱怨影院,其實《一次別離》在首周已經算是今年上映的藝術片里排期最好的了。這部影片的定位也不是什么大餐,而是餐后甜點。”
引進太遲,缺乏商業訴求導致不叫座
藝術片在中國內地向來難贏好票房,即便有“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光環也于事無補。孫磊對此做了一些總結。他認為首要的癥結在于影片與當下的商業訴求不符。“看完這部片,觀眾都傾向于在人性、宗教、信仰等比較宏大的層面進行探討;但我們希望觀眾能夠被故事本身吸引,讓影片在故事的流暢度、用線索代入的技巧等方面積攢口碑。為此我們也做了很多努力,但效果卻不盡如人意。”孫磊說,這也許是宣傳方式沒有切中觀眾的心坎。引進時機也是一個關鍵因素。
《一次別離》2011年就在海外賺足口碑,但它以“買斷片”的指標經廣電總局特批引進時,已經臨近今年暑期。而出于營銷的考慮,《一次別離》的檔期也一拖再拖。孫磊承認,這必然會使一些潛在觀眾已經通過互聯網等其他渠道看過此片,從而造成票房流失。“定下這個檔期其實是希望在大片林立的時段給觀眾另一種選擇。”
國語配音“一刀切”,“這是個失誤”
另外,引進版“一刀切”采用國語配音的形式也是趕客的原因。“用國語配音是因為片中有不少兩個人同時說話的段落,字幕會出現得特別快,不太利于觀眾的理解。不過,喜歡原汁原味的觀眾我們也應該盡量滿足。這算是一個失誤。”不過,孫磊還是沒有放棄,“我們在和歌地影城進行溝通,確保排映《一次別離》�!兑淮蝿e離》是一部值得去看的好電影。”(南方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