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上海3月22日電 題:“未來人才”滬上共議未來產業:從“星空”到現實仍需各界“多向共赴”
記者 樊中華
3月22日,首屆全球“未來產業之星”大賽頒獎儀式在滬舉行,經過半年多的激烈角逐,來自全國14個省、市、自治區和美國、德國、以色列、新加坡等多國的80個“未來項目”和20位“未來人才”從500余個參賽項目中脫穎而出,初步勾繪出健康、智能、能源、空間、材料五大領域的“未來星圖”。
作為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構成,未來產業從“星空”真正落入現實還要多久?逐浪科技最前沿,應如何為未來人才做好儲備?把握未來,各方應如何共同應對“不確定性”?當日,多位此次未來產業“超能獎”獲得者在接受中新網記者專訪時對此發表了觀點。
3月22日,首屆全球“未來產業之星”大賽未來產業超能獎(人才組)頒獎儀式。上海市經信委供圖“未來勢能”如何落地?
此次大賽中,既有不少“全球首創”科技初出實驗室,欲開拓產業領地,也有不少“行業領跑”產品已試水產業化,造福人類。但如何將“未來勢能”順利轉化為新質生產力,充分釋放潛能,是一個“共性問題”。
例如在長期的學術思維導向下,成果如何進行產業化成為很多科研人員面臨的難題。華東師范大學極化材料與器件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副主任、研究員楊長告訴中新網記者,其團隊借助真空技術成功開發出國際上首個帶正電的透明導電薄膜,實現了從0到1的原創突破,為光電和光伏產業解決了正電無材料可用的難題,目前這一成果正在閔行“大零號灣”的輔導下進行產業化。
“上海對高校在職教師創業的政策引導讓我們找到了切實可操作的產業化思路和方法,”楊長說,科學痛點與產業痛點之間往往差異很大,校企應長期深度交流,為技術創新找準產業應用落腳點。
供應鏈則是一些初入市場的企業面臨的挑戰。上海中車艾森迪海洋裝備有限公司的深�?扇急讲蓹C器人已實現了初步的產業化,其副總經理張定華指出,由于深海探采機器人生產要求高但體量有限,難以在短期的經濟回報上吸引供應鏈,如何吸引各行各業為深海作業方向服務,提高全社會對未來深海經濟的認知和熱情,是當前痛點。
本源量子2021年成功向市場整機交付了中國首臺量子計算機,今年1月,中國第三代自主超導量子計算機“本源悟空”上線運行。其總經理張輝表示,量子計算如要大規模賦能千行百業,硬件仍需不斷迭代,這一階段需要大量場景與數據去“反哺”、訓練算法,不斷開發新工具。
當前,針對未來產業這些差異化的發展需求,上海已通過“頂層設計”在未來產業先導區推出了一批應用場景,打造了一批功能性平臺,并通過大賽等聚集資本、市場等多方資源,共同助力未來產業走進現實。
3月22日,首屆全球“未來產業之星”大賽未來產業超能獎(項目組)頒獎儀式。上海市經信委供圖“未來人才”在哪里?
發展未來產業,關鍵在人才。值得注意的是,此次獲“超能獎”的人才,在各自研發領域都有少則十余年,多則數十年的深耕,正是甘坐冷板凳的科學精神,造就了今日未來產業閃亮的“北極星”。
如何讓未來產業“星辰滿天”?張定華指出,對于深�?萍碱I域而言,由于專業方向較窄,很難在高校直接招到對口人才,但放在大的專業領域內,控制、電器、機械、材料等專業都可向深海作業方向培養人才�!拔磥懋a業星星之火尚未燎原,重點在于留住人才,一方面企業應利用股權激勵等手段留人,另一方面希望政府能通過提供人才認證通道等方式,給予人才價值認可,用感情留人�!�
近期大火的“低空經濟”再次延展了航空產業的定義,時的科技創始人兼CEO黃雍威介紹,時的科技85%以上的員工為研發人員,來自航空、新能源汽車、無人機、人工智能、互聯網等不同行業。為吸引和留住人才,企業制定了多維度的激勵機制,與航空高校共同開展實踐教學與實習項目,聯合成立研究生培養基地,為公司儲備人才。
上海交通大學特聘教授、圖靈量子創始人兼CEO金賢敏指出,當前國內高校量子人才專項培育方面仍有欠缺,同時作為朝陽產業,量子科技領域對人才的吸引力相較傳統行業仍顯不足。
他建議,應有針對性地制定量子科技創新人才專項政策,加強人才培養的頂層設計和激勵機制;強化量子企業在量子人才培養全過程中的戰略引領功能,發揮其在聯盟、標準制定和教育實踐等多維度的積極推動作用,助力構建人才培養生態;同時應將量子科技教育納入科普推廣體系,提高公眾特別是年輕一代對這一前沿科技的認知和興趣。
3月22日,首屆全球“未來產業之星”大賽頒獎儀式在滬舉辦,同步展出未來產業五大領域的“硬核”科技與產品。上海市經信委供圖未來“不確定性”如何解?
面向未知的未來,從技術路線的選擇、政策引導,到創新要素流動乃至產業化,每個環節都面臨著“不確定性”的挑戰。
如何從中把握“未來”?多位受訪者認為,未來雖然具有不確定性,但正走向商業化的未來產業項目,已經經歷了至少十數年的研發,因此大方向上的正確性是可以保證的。
上海電氣儲能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總工程師楊霖霖表示,經過十余年研發,其產品釩電池已形成了研發競爭優勢,具有高安全性,壽命長,容量和功率單元可獨立,運維和安裝便捷等特點,“恰遇我國‘雙碳’目標的戰略機遇期,迅速實現了產業化、規�;��!�
此外,強大的傳統產業鏈也在助力未來產業“軟著陸”。
“我們的新技術主要面向未來光伏和光電產業應用,但也是傳統產業鏈中非常關鍵的一環,可以在傳統光伏和顯示領域實現國產化和低成本技術替代,因此可在已成熟的產業技術中受益,并與之實現人才與技術共同成長,互相成就�!睏铋L表示。
黃雍威也指出,上海建有世界級的完整交通運輸制造業,有中國最大的工業和技術基地,如商飛及相關航空供應鏈企業,為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的創新發展帶來了豐富的產業鏈資源和人才儲備。
金賢敏指出,能否制勝未來產業,取決于能否提供一種更快更好地識別和把握未來產業發展路徑的機制,減少失誤成本,而這需要企業和政府的雙向努力與奔赴。
“上海是一個包容且有耐心的城市,”張定華表示,一是政策環境寬松,對未來產業的肯定與支持并不是看其當下規模,而會在很多細分方向上進行精準調研,并在政策上予以多元化支持。
上海市經信委二級巡視員、技術進步處處長李宇宏在當日下午的未來產業高峰論壇上致辭表示,未來產業是新質生產力的典型代表和主陣地,也是上海深入推進新型工業化道路,實現高質量發展,打造高端制造增長極的“新引擎”與“核爆點”。上海將不遺余力地為企業打造更加優質的發展環境,與各方攜手并進,共同推動上海未來產業在全國乃至全球范圍內樹立新標桿。(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