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濟南3月26日電(孫婷婷 周藝偉)土壤精密傳感器、自動化噴灌設備、智慧農業管理平臺……連日來,在齊魯大地廣袤的田野中,各種代表農業新質生產力的高科技手段,不斷加入田間勞作,成為農業生產的“動力引擎”。
走進德州市平原縣桃園街道魯望農場里,每隔幾十米就能看到一個傳感設備,上面是太陽能電池板,下面帶有無線發射裝置。這些裝備利用5G、物聯網技術,通過傳感器對農作物生長狀況、環境條件及病蟲害情況實時監測,采集的數據同步至智慧農業平臺,實現自動化控制和智能化管理。
“這些智慧系統就像給麥田裝上‘千里眼’‘順風耳’�!蹦陜H29歲的種植經理陳慧芳“輕描淡寫”地向記者介紹眼前的這些“高科技”。當前是春管的關鍵時期,陳慧芳操作著4臺植保無人機,對3000畝地塊中苗情較弱的麥田進行飛防作業。
“通過衛星遙感觀測,我們在電腦端就能實時掌握農場2萬多畝地的情況,直接觀測到哪塊地長勢比較差,有針對性進行補救�!标惢鄯颊f,不僅如此,衛星遙感平臺還會整合往年的種植數據、氣象數據等,對新一年的農事管理給出詳細合理的指導建議,科學精準地進行田間管理。
對于農業大省山東來說,該省探索在規�;a的基礎上,推動農業大數據運用,打造形成農業新質生產力的高端要素資源。
山東省臨沂市臨沭縣金豐公社數字農服信息中心。臨沭縣宣傳部供圖在臨沂市臨沭縣青云鎮盧官莊村麥田里,幾臺植保無人機正在進行噴藥作業�!拔覀儗⑼恋赝泄芙o金豐公社,全村1500畝的小麥春管,通過植保機1天就能完成�!贝逯Р繒洷R洪本說。
據悉,臨沭縣金豐公社將傳統農業與數字農業進行創新與轉化,建立數據大平臺,農機手可以實時收集并回傳農田面積、經緯等數據,并能同時監測土壤墑情,收集的數據通過智慧農業管理平臺分析處理,為托管的農田制定個性化管護方案,為精準用藥、用水提供科學依據。
作為農業大省,山東創造了許多現代農業發展的經驗模式,新質生產力不斷賦能農業生產發展。山東師范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李佳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農業研發投入依然是形成農業新質生產力的重要“突破口”,山東應進一步加強生物育種、精準農業管理等領域的研發投入。通過加大科研投入,培育和吸引更多農業技術人才,推動農業科技成果轉換,為農業新質生產力的形成提供動力。
此外,李佳認為,山東應繼續加強農業生產信息共享平臺建設,收集、整理與分析農業生產與銷售的市場信息,為農戶農業生產提供決策支持,有助于實現農業高質量發展。
在山東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副研究員樊祥成看來,培育職業化的農業社會化服務主體應成為激活農業新質生產力的切入點之一�!靶∞r戶農業生產質效提升是很關鍵的一環�!狈槌杀硎�,農業領域的科技創新成果需要通過農業社會化服務主體作為媒介,在提供農業生產性服務的過程中,導入到小農戶的生產中。
樊祥成說,山東還應鼓勵規�;男滦娃r業經營主體成長為職業化的農民,激勵其投資應用農業技術創新成果,有意識開展農業生產經營方面的制度創新,以此來培育形成農業領域的新質生產力,引領農業高質量發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