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4月16日電 4月13日,2024哈佛美亞可持續發展峰會在美國波士頓哈佛大學召開,與中外嘉賓分享介紹了近年來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取得的重要成效,并就中美在應對氣候變化和生態環境保護領域如何加強合作與現場嘉賓觀眾進行交流對話。生態環境部環境與經濟政策研究中心經濟部副主任黃德生出席“學術與政策研究”分論壇。
本次峰會由美亞可持續發展基金會主辦,以“跨域合作:團結邁向可持續未來”為主題,旨在深入探討綠色科技與產業、政策與學術研究、綠色金融、綠色建筑、青年影響力、國際合作等關鍵議題,共同探索應對氣候變化和全球環境挑戰的創新解決方案。來自美國和亞洲各國的產業、學術、金融和政策制定部門約200人線上線下參加峰會。
分論壇部分,峰會設有五大主題,涵蓋了從技術創新到政策研究的廣泛話題。學術與政策研究合作分論壇由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執行主任艾鼎德主持,生態環境部環境與經濟政策研究中心經濟部副主任黃德生,波士頓大學全球可持續發展研究所所長、 地球與環境系教授Benjamin Sovacool,良食基金創始人簡藝共同強調了學術研究與政策制定間應緊密結合,探討了研究如何更好地指導政策制定,以科學數據支持環保政策的實施。
峰會指出,作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引領者,中國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生態文明建設從理論到實踐都發生了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美麗中國建設邁出重大步伐。作為負責任的發展中大國,中國一直堅持氣候行動的戰略定力,特別是近年來,中國堅持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作出碳達峰碳中和的莊嚴承諾,并將其納入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布局和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實施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戰略,大力推進經濟社會綠色低碳轉型,采取了一系列有效舉措和行動,應對氣候變化工作取得突出成效。
峰會強調,中國在生態環境質量、能源轉型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的同時,經濟社會發展無論在量的增長還是質的提升上,都發生了歷史性的變化取得歷史性成效,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已進入加快綠色化、低碳化的高質量發展新階段。中國可再生能源發展迅速,清潔能源消費比重由2012年的14.5%提升至2023年的26.4%,中國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規模歷史性超過火電,年新增裝機規模超過全球一半。2022年,中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超過51%。從2013到2022年,中國PM2.5平均濃度下降了57%,重污染天數下降了92%,與此同時,GDP增長69%,經濟發展與環境質量改善齊頭并進。十年來,中國以年均3%的能源消費增速支撐了年均6%以上的經濟增長,綠色低碳領域的蓬勃發展正在成為中國經濟發展新引擎。
峰會指出,在氣候危機日益嚴峻緊迫的背景下,中美兩國戰略、思想、學術、經濟、金融、慈善等社會各界,應該基于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的共同理念,圍繞生態環境、氣候變化和綠色發展問題開展對話交流,就陽光之鄉聲明確定的六大方向(能源轉型、甲烷、地方行動、循環經濟、污染物與溫室氣體協同增效、森林)加強溝通協作,提出務實共贏的合作倡議,為政府提供政策工具箱儲備,探索人與自然和諧的地球未來解決方案。
峰會強調,重振全球經濟、應對氣候危機、實現全球可持續發展目標,唯有國際社會團結協作,大力培育綠色生產力新動能,加快發展方式綠色低碳轉型。未來中國將進一步加強國際交流合作,以美麗中國建設全面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實施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戰略,落實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為推動應對氣候變化和全球環境治理作出新的貢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