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互聯網時代,碎片化、數字化的互聯網似乎與紙質書閱讀水火不容。然而,伴隨著史鐵生的翻紅、《額爾古納河右岸》的脫銷、《人民文學》《收獲》“出圈”,人們驀然發現,當好書與直播相逢,名著與短視頻相遇,推薦算法的連接正在為全民閱讀注入無限生機。
閱讀是最有價值的自我積累。中國自古就有重視讀書的傳統。無論名門士族,還是寒門蓬戶,都很重視“耕讀傳家”�!扒绺曜x”,或者“亦耕亦讀”,也成為一代代中國人、一世世中國家庭,所躬行、崇尚的生活方式。但如今,讀“屏”時代里日趨碎片化信息瀏覽方式,與小眾、冷門佳作、經典圖書等閱讀時艱深形成鮮明對比,也在無形中消解著大眾對于后者的興趣。有統計指出,2022年我國成年國民人均紙質圖書閱讀量為4.78本,人均電子書閱讀量3.33本,數量已經偏少。然而,大眾“讀書少”是因為“不愛讀書”嗎?也不盡然。君不見,每到登高望遠卻失語之時,多少人都痛心疾首自嘲沒文化,由此暗下多讀書的決心;每當元宇宙、人工智能等新概念襲來之際,多少人都趕快買一本書來看,怕跟不上“學習型社會”的腳步……“不是不想讀,而是不知道讀什么”,恐怕是絕大多數人閱讀興趣沒有被激發出來的原因。
推薦算法的精準有效分發解決了這一問題。通過短視頻和直播這種新的媒介形式,書籍可以用更直觀、更生動的方式呈現在用戶面前,使每一本書都有可能產生共鳴成為下一個熱門話題,每一個讀者都能發表讀書感成為下一個書評家。因此,在抖音平臺上,因讀者對《我與地壇》的一段書評,衍生出了“子彈文學”,網友用1.5億次播放品讀史鐵生的文筆;當《百年孤獨》被做成20多集動畫連續劇,網友直呼“名著恐懼癥被治好了”;有12位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家、超300家出版社曬書講書,每天產生2700萬次讀書類內容播放……這些奇跡的背后,實際上是算法幫助大量對書感興趣的人與好書相關的內容連接到了一起,形成規�;摹胺N草”行為�?梢哉f,算法推薦降低了閱讀門檻,助力小眾佳作被看到,讓很多短視頻用戶直接轉化為閱讀新人群。另一方面,直播與短視頻還促進優質內容向出版業“回流”帶動圖書銷售,讓更多人重新愛上閱讀。
“讀書,是一輩子的事�!备裎镏轮�、悉事明理,讀書的價值不會因年齡增大而減損,相反會隨著時光的流逝散發出醇香。眼下,“深入推進全民閱讀,建設書香中國”已然是十四五時期的戰略目標。從東部沿海到西部邊陲,從北國極地到南疆島嶼……全國已建成約3300家公共圖書館、10萬多家實體書店、58.7萬家農家書屋,形式多樣、觸手可及的閱讀空間正在不斷深入我們的現實生活。在“書香之城”的人文氣息不斷浸潤到城市末梢的同時,虛擬空間里的算法,把創作者、信息、感興趣的用戶,這些原本孤立的點連接起來,讓平臺上的新書好書,被更多人看見、了解和獲得。線上與線下同頻共振,現實與網絡交相輝映,“興趣閱讀-深度閱讀-持續閱讀”的階梯將更加牢固,一個文明的書香社會也就有了堅實的依托。
《山谷別集》中說:“四民皆當世業,士大夫家子弟能知忠信孝友,斯可矣,然不可令讀書種子斷絕,有才氣者出,便名世矣�!薄白x書種子”,用今天的話說,就是在文化上能承先啟后的讀書人。向善的算法正在培育更多“讀書種子”,有心閱讀的人也一定會通過短視頻與直播遇見更好的自己。(文/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