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晚間,喬丹體育在官網上發表公開聲明稱,截至2月26日晚,喬丹體育仍未收到國內外任何法院的應訴通知。記者走訪多家喬丹體育專賣店獲悉,眼下逐步升級的“喬丹”商標糾紛尚未對門店生意帶來過多影響。
昨日下午3時,位于中友百貨地下一層的喬丹體育柜臺內,銷售員李女士正忙著幫一位顧客試鞋。四周貨架上,部分商品打出6折優惠,力度大于商場統一的“減價35%”的促銷。
"喬丹"是和李寧、安踏等品牌一樣在國內合法注冊的商標,這個品牌當然不會消失。”李女士力挺東家。她說,像中友百貨、西單商場里的喬丹體育專柜都是開了七八年的老店,出貨量在北京各家專賣店中也是首屈一指。
盡管門店生意風平浪靜,喬丹體育與籃球飛人之間的奪名之戰卻愈演愈烈。
近日,邁克爾·喬丹訴訟代理君合律師事務所合伙人表示,邁克爾·喬丹提出了一個“合理的賠償”數額,大概有幾千萬元。而邁克爾·喬丹也表示,此次訴訟索賠所得將悉數用于支持中國籃球事業的發展,他還強調,自己本次訴訟的目的并非是使喬丹體育倒閉,惟一關心的是自己的姓名權和身份權得到保護,并讓中國消費者了解邁克爾·喬丹跟“喬丹體育”沒有任何關系。
“‘喬丹體育’利用邁克爾·喬丹的姓名和身份從事商業活動并從中獲益,這給他的個人利益造成損害。”君合律師事務所合伙人表示。
業內人士分析,由于耐克“Jordan”品牌和喬丹體育在國內一線城市“井水不犯河水”的態勢已被打破,特別是喬丹體育的迅猛發展讓耐克感到巨大壓力。因此,讓喬丹體育停止使用“喬丹”商標或許才是本次訴訟的真正目的,如果喬丹體育最終敗訴,耐克和邁克爾·喬丹本人允許其繼續使用“喬丹”品牌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業內觀察
喬丹體育IPO或被官司“絆倒”
截至2011年6月30日,喬丹品牌專賣店已經增至5715家。從目前看來,這場“喬丹”商標糾紛的影響還未傳導至銷售終端,但對于喬丹體育股份公司來說,擔心的恐怕遠遠不止于此。眼下,最直接的影響便是喬丹體育可能面臨IPO(首次公開募股)暫緩的問題。
根據我國《首次公開發行上市管理辦法》規定,發行人上市應“不存在重大償債風險,不存在影響持續經營的擔保、訴訟以及仲裁等重大或有事項”。辦法同時要求,發行申請核準后、股票發行結束前,發行人發生重大事項的,應當暫緩或者暫停發行,并及時報告證監會,同時履行信息披露義務。影響發行條件的,應當重新履行核準程序。
從這個角度來看,來自邁克爾·喬丹的起訴非常不是時候,這一紙訴狀是否會令喬丹體育暫緩上市?至今,喬丹體育仍沒有就此回應。(新華網)